傅山
縱說今宵舊歲除,未應(yīng)除得舊臣荼。
摩云即有回陽雁,寄得南枝芳信無?
明亡以后,傅山不肯在清廷做官,穿上道士裝,隱居于山西青羊山。他常盼望明朝復(fù)國,寄意于恢復(fù)中原。這首詩作于明亡之次年,即乙酉年(1645)的除夕,就表露了這種眷念故國的情思。
在一年將盡、除舊迎新之時,本應(yīng)歡度良宵,但作為明代遺民,作者的心情卻是分外痛苦。他覺得縱然在這除夕之夜,也難以消除得了明代舊臣心中的苦楚。荼(tú途),一種苦菜名,借以指人之苦。這種苦情正是由于故國的滅亡而難于排解。自稱“舊臣”,正表現(xiàn)了作者系念明朝、不愿向清朝低首稱臣的情志。后兩句是盼望大雁歸飛,傳來佳音,寄托著作者對于明朝復(fù)國的期待。摩云,指鳥兒高飛,迫近云端。回陽雁,指大雁,它是候鳥,秋天南飛,春天北歸,又稱“陽鳥”;南枝,原是指梅樹向南的枝條,這里有暗喻南明王朝的意思;芳信,就是花開的信息,通指好消息。這兩句是說:高飛入云的大雁很快就要向北回歸了,它有沒有帶來南方的好消息呢?詩句中綜合運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雁足系書的故事,據(jù)《漢書·蘇武傳》:蘇武出使匈奴,被流放于北海牧羊,后來漢朝復(fù)派使者去匈奴問起蘇武下落,匈奴詐稱蘇武已死,漢使對匈奴單于說:漢天子射中一大雁,發(fā)現(xiàn)雁足系著帛書,書信中說蘇武還在某沼澤中。單于聽了大驚,只好承認(rèn)蘇武還在世。后人即以大雁作為信使的代稱。另一個是南朝宋代陸凱折梅題詩寄贈范曄的故事,據(jù)《荊州記》:陸凱自江南折梅一枝寄與友人范曄,并贈詩一首:“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詩意謂這一枝梅花會給友人帶去江南春天的信息,梅枝也就寄托著別情和憶念。傅山這首詩中融匯了這兩個故事的意思。當(dāng)時南明唐王朱聿鍵剛在福州建立政權(quán),作者期盼大雁帶來江南春天的好消息,也就是希望南明能光復(fù)中原。兩句詩屬臆想之辭,以向大雁探詢的語氣,正深切地表現(xiàn)了他除夕的苦情交織著對故國的懷戀與祈愿。
《清史稿》評傅山的詩文說:“初學(xué)昌黎,崛強(qiáng)自喜,后信筆抒寫,俳調(diào)俗語,皆入筆端。”這首詩既不屬“俳調(diào)俗語”一類,也不像韓愈(昌黎)那種奇崛硬峭的風(fēng)格,倒是信筆抒情,顯得較流動。詩中主要運用暗喻、借助典故的藝術(shù)手段來表現(xiàn)對亡明的懷想,有委轉(zhuǎn)曲達(dá)的特點。而“舊臣”二字又透露了希望大雁送來“南枝芳信”的蘊意,藏中有露,隱而不晦。
上一篇:馮班《朝歌旅舍》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汪琬《連遇大風(fēng),舟行甚遲,戲為二絕(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