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明代劇曲·明代傳奇·佚名《劉玄德三顧草廬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六幺令】 (關張上唱) 三軍獨擁勢崢嶸,如虎如龍。敵人寄語莫爭雄,不日里建奇功,管教天下歸一統,管教天下歸一統。
(關云) 為人須學萬人敵,處己休為一己謀。(張云) 一己謀非天下十 (‘十’ 字疑有誤),萬人敵乃丈夫流。(關云) 三弟,俺大哥欲見孔明,一 (疑作 ‘二’ 字) 顧一 (疑作 ‘不’ 字) 出,今又要去見他,我和你收拾早去。(張云) 好不耐煩! (關云) 怎么說? (張云)兩次不出,還要求他怎么?大 (疑為 ‘二’ 字) 哥你要去自去,我決不去了! (關云) 不要惱他,還是去的是。(張云) 怎么不要惱他?
【泣顏回】他是瑣瑣一田農,與樵夫牧覽 (疑為 “豎”字之誤) 相同。他矜驕傲慢,要思量做伊尹、周公。俺大哥是王室帝宗,看標姿真個如龍鳳。殷勤去,兩度征求,緣何不肯相從?
【前腔】 (關云) 三弟,聽我道來:他志氣果如虹,要識他當是英雄。他威權在手,管教咱萬里封功。人稱臥龍。(張云)什么臥龍?乃是井底之蛙。妄自尊大,止不過一耕夫耳! (關唱) 他名望不亞丘山重,此行所系甚重,不可不去。為國家天下圖謀,帝王業可擬成功。三弟你來,我與你商量。(張云) 商量什么? (關云) 此行非為一身一家之故,為天下所謀,為大哥也! 不可,不可! (張云) 也罷! 說起為大哥,好歹去走一遭,再不來,教他算一算命! (關云) 什么說話! 言之未已,大哥已來了,看大哥如何說?
【玩仙燈】 (劉上唱) 玉帛相將,高人必須謙讓。
(關張云) 大哥拜揖。(劉云) (中漏一 “二” 字) 弟拜揖。
[臨江仙] (劉云) 臥龍人在煙霞里,勞予三度征求。(關云) 古來武將本庸流,期手安國鼎,擬作濟川舟。(劉云) 二位兄弟如今夏末秋初,還屈二弟往南陽走一遭,二位兄弟意下如何? (關張云) 大哥為何出此言也?大哥有命,即宜隨也。(劉云) 軍校傳令與糜竺、糜芳,差人速造蓮花寶帳,再傳令與趙云鎮守城池,如有急事,速來通報。
(內應介)
【憶鶯兒】 山色蒼,樹葉黃,秋景寥寥最慘傷。落葉飛花撲馬韁。行人道旁,來來往往,看酒旗招展風飄蕩。(合) 望南陽,白云縹緲,怎得到臥龍岡?
【前腔】 煙景茫,丹桂香,風逐旌旗羽旆張,云躍驊騮驃騎驤。紅葉過墻,黃菊待霜,芙蓉生在秋江上。(合) 望南陽,云山將近,已得到臥龍岡。見一道童在門首,待我去問那道童。青松巢白鶴,衰柳噪寒蟬。半窗散風雨,一榻煮茶煙。
(劉云) 你師父在家么?(丑云) 不在家中。(劉云) 何處去了? (丑云) 玩水登山去了。(劉云) 又不在家中,怎生是好? (關云) 待我去問那道童。(問介) (丑云) 有。(關云) 師父可在家么? (丑云)不在家中。(關云) 從何處去了? (丑云) 早上出外耍子去了。(關云)果然不在家中。(張云) 大哥、二哥,待我去問道童。(問介)(丑云) (作荒介) 卻又來,則被我一聲唬出一個孔明到來了。(丑云) 師父快出來!
【輪臺令】 (亮上唱)赤帝方才離位,金風始覺逢秋。
(進見介) (亮云) 百草逢秋漸漸凋,(劉云) 芙蓉開遍沼池內。(關云) 嚴霜薄霧已侵凱,(張云) 又有天公報秋早。(劉云) 孔明先生,兩次來請,不遂心愿。劉備今又請三次,伏望先生不棄幸甚! (亮云)小生所慮無他才能,安敢如命? (劉云) 先生聽告,當時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湯三使往聘而出,輔商伐夏救民。我劉備雖不及古之成湯,先生則今之伊尹也! 何不慨然舍耒耜,棄畎畝而出,建正大光明之業,以垂名不朽乎?(亮) 不敢。
【宜春令】 (劉先主)吾懷抱社稷憂,慕高風,特來懇求。一顧不出,繼之以再,再顧不出,繼之以三。殷勤三顧,揆之以禮當屑,獨不觀伊尹耕于莘野,終起作商家勛舊?(合)請先生早出草廬,掃除賊寇。
【前腔】 (關張唱) 君應是伊呂儔,俺豫州三聘先生,這意兒端只為劉。望君不棄,乘時出展經綸手,豈忍為懷寶迷邦,又不是炫玉求售。
(合前)
【前腔】 (亮唱) 吾聞得劉豫州待賢士,恩禮最優,欲安天下,再三來請情何厚! 他本是濟世英豪,況又是王室華胄。我小生宜出草廬,掃除賊寇。
《劉玄德三顧草廬記》,簡稱 《草廬記》,明代無名氏作。此為明富春堂刊本。全劇共五十四折,從劉備偕二弟訪徐庶,徐庶推薦諸葛孔明 (與小說〈〈 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 不同。) 寫起,寫劉備三顧草廬,諸葛亮出山,博望坡火燒曹軍,當陽失散,趙子龍長坂坡救阿斗,孔明舌戰群儒,聯吳抗曹,蔣干盜書,龐統巧使連環計,諸葛亮借東風,曹操兵敗赤壁,關羽華容放曹,劉備東吳招親,三氣周瑜,劉備回荊州,諸葛收馬騰,滅張魯,取西川,一直寫到劉備登基稱帝,封五虎將,遂成三國鼎立之勢。其主要情節與小說〈〈三國演義〉〉大致相同。此折寫劉關張第三次至草廬訪諸葛亮。
此折開始,關羽、張飛上場。一曲 【六幺令】 唱出了關、張二人的英雄氣概和一統天下的宏大志向。首二句寫軍容威武,聲勢壯大,非比尋常。“崢嶸”,原形容山勢高峻,此處指軍隊的聲勢雄壯,超越尋常,如生龍活虎。接著充滿自豪地“寄語” “敵人”“莫爭雄”,因為很快就會 “建奇功”,“管教天下歸一統”,字里行間充滿必
勝的信心。張飛因兩次請諸葛亮出山未果,很不耐煩,且認為諸葛亮不過是 “瑣瑣一田農,與樵夫、牧覽 (疑為 ‘豎’ 字之誤) 相同”,卻 “矜驕傲慢”,以伊尹、周公自況,活畫出張飛那一副瞧不起孔明的神情。伊尹,是商湯的大臣,輔助商湯滅了夏桀; 周公,即姬旦,周文王子,輔助武王滅商紂,建周王朝。武王死,成王年幼,周公攝政。張飛認為,大哥劉備 “是王室帝宗,看標姿真個是龍鳳”,兩次殷勤登門求賢,如此屈尊降階,孔明 “緣何不肯相從”? 未免不知好歹?!巴跏业圩凇保瑒涫侵猩骄竿鮿僦?,張飛說他有 “龍鳳” 相,也即帝王相。而關羽則力勸張飛,說孔明果然志氣高邁,認為他確是英雄,只要他 “威權在手,管教咱萬里封功?!?張飛仍然不服,說孔明不是 “臥龍”,而是 “妄自尊大” 的 “井底之蛙”。關羽還是耐心地開導他,說孔明的 “名望不亞丘山重”,還說此行是 “為國家天下圖謀,帝王業可擬成功?!?最后,他利用張飛對劉備的深厚感情加以勸說,終于說服了張飛,答應 “為大哥好歹去走一遭”。
劉備上場,兩句唱詞表現他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風度。他知道對 “高人必須謙讓”,要用玉帛相迎?!九R江仙】 是詞牌,是念白,不是曲詞。故由劇中人念,而不是唱。在今天的戲曲舞臺上,還依然保留了由劇中人念詩詞的傳統程式,如 “上場詩”、“下場詩” 等?!盁熛肌?,指山水勝景。這里是說孔明隱居在山水勝景中?!捌谑职矅Α保岸Α?,是國之重器。相傳夏禹收九州之金,鑄成九鼎。遂以鼎作為傳國重器。后來就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 “定鼎”。此句是說希望有國手來定鼎,建立王朝?!皵M作濟川舟”,意思是準備做渡河的船。
劉備唱 【憶鶯兒】 曲,曲詞寫路上所見的景色。首四句寫秋景肅殺,情緒慘傷,可謂情景交融。此時劉備的處境,正如在第二折中他的夫子自道: “南征北討不成功”,“于今困守英雄志,未得飛騰上九重。” 連個落腳點也沒有。他急欲尋訪輔佐賢良,以大展宏圖,一統天下。怎奈兩顧草廬,敦請孔明出山未果,此行能否請到,尚未可知。心中煩悶,又見 “山色蒼,樹葉黃”,“落葉飛花撲馬韁”,寂寥秋景,令人想起光陰荏苒,歲月嬗替,功業未就,歲不我與,寧不愴然! 故云 “最慘傷”。以上是寫自然景色,以下是寫一路上所見的人文景觀: 道旁來來往往的行人、迎風招展的酒旗。以下兩句寫南陽、臥龍岡路途遙遠。惟其路途遙遠,更顯得劉備求賢之心之真誠惟天可表?!厩扒弧?除了寫景色外,還寫了旌旗、駿馬。“羽旆”,羽飾的旌旗?!霸栖S驊騮驃騎驤”,“驊騮”,赤色的駿馬。又名棗騮。“驃騎”,漢代將軍名號。漢武帝元狩二年,開始封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秩祿同大將軍?!绑J”,奔馳也。此句是說戰將駿馬如云,奮力向前奔馳。由于戰馬疾奔,故而 “風逐旌旗羽旆張”。雖然是在疾馳途中,但是作者仍然忙中偷閑,借人物劉備之眼,點出秋天的景物: 丹桂、紅葉、黃菊、芙蓉、秋江。當然,這些都不完全是閑筆。這些美好的景物既點出節令時序,又為主要人物諸葛亮的出場作環境的渲染。“望南陽” 二句,寫劉關張已然到了南陽臥龍岡。第一支曲還寫到去臥龍岡路途遙遠:“望南陽,白云縹緲,怎得到臥龍岡?” 而第二支曲卻已到了臥龍岡: “望南陽,云山將近,已得到臥龍岡”。這正是中國戲曲的特點。在舞臺上走兩圈,唱兩支曲,就完成了長途馳驅。虛擬化的表現手法突破了時空限制。
諸葛亮上場,唱 【輪臺令】,首二句唱的是時序由夏至秋的變化?!俺嗟邸?,傳說中五天帝之一,南方之神。一說即炎帝,又說為火神祝融氏。這里指夏天。劉備見了諸葛亮,第三次懇請諸葛亮出山。并以諸葛亮比作伊尹: “我劉備雖不及古之成湯,先生則今之伊尹也”。諸葛亮謙稱自己無才,不敢如命。劉備唱 【宜春令】,向諸葛亮表明自己懷抱憂國之心,仰慕先生 “高風”,“特來懇求”,“殷勤三顧揆之以禮當屑,” “揆”,測度也。這里作 “對待” 講?!靶肌保@里作 “顧惜”、“介意”解。此句是說應當顧惜我三顧草廬,以禮相待的一片殷勤之意。接著又以伊尹為例,你不見當初伊尹在莘野耕作,最終出山,成就了一番事業,成為商代的開國元勛。“勛舊”,有功績的舊臣。劉、關、張三人合唱 “請先生早出草廬,掃除賊寇!” 關、張二人又勸諸葛亮: “君應是伊尹儔,這意兒端只為劉。望君不棄,乘時出展經綸手,豈忍為懷寶迷邦,又不是炫玉求售?” “儔”,同輩,這里是比類的意思。也就是說君應是伊尹一類的賢人?!岸恕?,實在。意為懇請先生出山的本意實在是為了劉備?!巴粭?,乘時出展經綸手?!?“經綸”,整理絲縷,理出絲緒為經,編絲成繩謂綸。統稱 “經綸”。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此句意為希望先生不要嫌棄,乘現在的時機出山,一展治理國家大事的身手?!皯褜毭园睢?,“寶”,指才能。比喻有才能而不愿做官的人?!墩撜Z·陽貨》: “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此句謂難道忍心懷才而不仕嗎? “炫玉求售”,比喻自己炫耀才能,以求錄用。見《論語·子罕》,宋代 《朱熹集注》 引晉代范寧注: “士之待禮,猶玉之待賈也。若伊尹之耕于野,伯夷、太公之居于海濱,世無成湯、文王則終焉而已,必不枉道以從人,炫玉而求售也?!?此句謂又不是自己炫耀才能,以求錄用。
在劉、關、張三人的懇求和勸告下,諸葛亮終于受到感動,答應出山。“劉豫州”,指劉備。古代以做官所在地名作為名號。劉備曾領豫州牧,故稱“劉豫州”。“華胄”,世家貴族的后代子孫。鑒于劉備禮賢下士,三顧草廬,又是王室之后,諸葛亮遂同意 “出草廬”,“掃除賊寇”。
在這出 《草廬記》 中,這折戲是全劇的重要關節。正因為諸葛亮出山,使劉備反敗為勝,按照諸葛亮的籌劃,壯大力量,最后進軍西川,形成鼎足之勢。同時,這折戲之后,有很多描寫戰爭的武戲。整出戲文戲和武戲互相穿插,張弛有致,富有張力。而這折戲是文戲中寫得較為成功的一折。不僅在曲詞中表現了人物鮮明的個性,如劉備的禮賢下士,有寬厚的長者之風,關羽的穩重,張飛的鹵莽,諸葛亮的灑脫飄逸,而且曲詞也寫得頗有文采,從人物性格和情緒出發,把寫景和抒情結合起來,做到情景交融。當然,也難免古典戲曲所共有的特點: 用典。典故的運用使曲詞具有風雅的書卷氣: 但是有些典故過于冷僻,對今天的一般讀者可能會造成一定的閱讀障礙,如果搬上舞臺,更會使普通觀眾難以理解曲詞的內容。
上一篇:《便宜行事虎頭牌》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劉知遠諸宮調》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