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劇曲鑒賞辭典·宋代劇曲·諸宮調·佚名《劉知遠諸宮調》原文與翻譯、賞析
天道二更已后,潛身私入莊中,來別三娘。
【仙呂調·勝葫蘆】月下劉郎走一似煙,口兒里,尚埋怨。只為牛驢尋不見,擔驚忍怕,捻足潛蹤,迤邐過桃園。辭了俺三娘,入太原,文了面,再團圓。抬腳不知深共淺,只被夫妻恩重,跳離陌岸,腳一似線兒牽。
【尾】恰才撞到牛欄圈,待躲閃應難躲閃,被一人抱住劉知遠。
驚殺潛龍。抱者是誰?回首視之,乃妻三娘也。“兒夫來何太晚?兼兄嫂持棒,專待爾來。”知遠具說因依: “今夜與妻故來相別,不敢明白見你。”
【正宮·錦纏道】轉驚懼,認得是三娘,扯住告兒夫: “早來生活,大段難做。自從你前晨去了,直等到日色昏暮,好憂慮! 不知蹤序,惱得兄嫂生嗔怒。等你來時節,沒輕恕。” 甚情緒! 知遠聞言淚簌,告妻兒: “三教堂中避他炎暑,正熟睡,盆傾也似雨降。覺來后,不見牛驢。半陂泊根尋到天晚,夜深不敢依門戶,跳過墻來見新婦。”
【尾】 “沙佗村里難為住,你且向莊中耐辛苦,我待辭你往并州太原去。”
三娘灑淚告曰: “夫往太原,如何過日?” 知遠卻對: “今有九州安撫,即目招軍,我去投事,特來與妻相別。” 三娘聞語,心若刀剜。“妾已懷身,將近數月,不免咐囑。”
【中呂調·木笪綏】 李三娘黛眉斂,愁容掬,纖纖手,扯定劉知遠破碎衣服。“若太原文了面,早早來取我。懷身三個月,你咱思慮。李洪義、李洪信如狼虎,棘針棍、倒上樹,曾想他劣缺名目,向這懣眉尖眼角上存住。神不和,天生是卯酉子午。我這口無虛語,道一句只一句。生時節是你妻,便死也是賢婦。任自在,交胡道,我誰瞅顧?全不改貞潔性,效學姜女。莫憂懼,待交我尋活路。嗔不肯,止不過將我打著皮肉,只吾怕抵死難熬他,掙揣不去,刀自抹,繩自系,覓個死處。” 道罷后,垂珠淚,淚點將羅衣污。哭著告,告著哭,也不敢放聲高哭。莫道是感血氣,口餐五谷; 石頭鐫,生鐵鑄,也傷情緒。
【尾】 似梨花一枝帶春雨,如何見得月下悲啼皇后,便似泣竹底湘妃別了舜主。
愁鎖眉尖,吳邦西子不為嬌; 淚滴臉邊,漢宮戚氏非為媚。“兒夫若是太原不來,妾當專倚柴門等候。劉郎略等,取些少盤費。” 去去移時不至。知遠自來觀覷。
【黃鐘宮·快活年】冤家尚未來,去了迭時餉。交人候夜深,全然無影響。躡足潛蹤,來到閨房。關上重門,窗眼里探頭試望,見三娘。
手攜斫桑斧,豈顧他身喪?生時沒兩度,死來只一場。不顧危亡,自古及今,罕有這婆娘,貞烈賽過孟姜。
【尾】把頭發披開砧子上,斧舉處嚇殺劉郎,救不迭扢插地一聲響。
長城姜女非為烈,垓下虞姬未是賢。三娘性命如何?卻原來是用斧截青絲一縷,并紫皂花綾團襖一領,開門付與劉郎。愿兒夫無得忘妾,相送到墻下。
【般涉調·哨遍】二儀初分天地,也有聚散別離底,想料也不似這夫妻今宵難舍難棄。謾更說錢塘小卿、雙生兩個,祖送郵亭驛。徐都尉隋兵所逼,與樂昌公主分鏡在荒坡。霸王垓下別虞姬,織女牽牛過七夕。云雨輕分,感恨巫娥,宋玉慘凄。大花綾襖貨賣,你且為盤費。恩義重如山,恰來解開云髻,用斧截青絲一縷,付與劉郎,此夜恩常記。欲去時臨行情緒,想世間煩惱無可堪比! 痛極時復淚珠滴,地慘天愁日無輝,當陽佛見也攢眉。
【尾】鴛侶分,連理劈,無端洪信和洪義,阻隔得鸞孤共鳳只。
洪信似通天板障,洪義如就地屏風,棘針棍有若拆放同心錐,倒上樹便是解開連理鋸。終朝使計趕離門,致令夫妻分兩處。正是相別,驀聞人叫。
【歇指調·耍三臺】 李三娘劉知遠兩口兒難為相守,淚點兒多如雨點,舊愁難壓新愁。“若到并州早來取,休交人倚門專候。常記取此夜相別,凡百事劉郎念舊。” 驀聽得人高叫,嚇殺夫妻兩口。打扮身分別樣,生得臉道鄒搜。光皂頭巾綴耍線,皮鞋兔兒先愁,裹肚是三尺緋花,布衫是粗麻織就。手中提荒桑棒,曾贏了五村教頭。耳朵似枯干桑葉,鼻偃蹇眼腦眍勾,胯大臀高,快片牛唇口,粗能飲村酒。罵斬娘打脊窮神,把小妹孩兒引逗。
【尾】 張開吃椹子麻糖口,叫一聲真同牛吼。休道是劉知遠,便是麒麟見后走。
弟兄兩個,提短棒待把貴人傷;妯娌二人,扯衣襟欲將皇后打。可憐鸞鳳不逢時,哀哉燕雀相欺負。
【南呂宮·應天長】 李洪義弟兄嗔怒,勢如狼虎,提短棒,振威呼:“無端窮鬼,失了牛驢。更有何眼目,由來莊院里駞逗你咱妻女?好好地去后,免殘生; 如不支,棒齊舉。” 早是兩個粗魯,更怎禁妯娌懣言語,似傾下野鵲,把女婿恥辱。潛龍怎住得?也須索離他莊戶。怒言道: “久后順風雷,把三娘子卻來取。”
【尾】 我去也,我去也! 匆匆去。知遠回顧三娘,三娘覷丈夫。一個悲感,一個心酸,兩人放聲哭。
知遠臨行,怒叫夫妻四口: “異日得志,終不舍汝輩。” 弟兄笑道:“你發跡后,俺向鼻內呷三斗三升釅醋。” 兩個妯娌也道: “俺吃三斗三升鹽。”
【黃鐘宮·出隊子】 知遠高聲道: “我時下遭困乏,若風雷稍遂顯榮華,卻來莊中取艷娃。仇底須仇,恩底報答。”
洪義洪信由然罵: “待你發跡,俺把三斗醋鼻內呷。” 兩個妯娌更乖角: “待你久后身榮并奮發,把三斗咸鹽須吃他。”
【尾】 “莫想青涼傘兒打,休指望坐騎著鞍馬,你不是凍殺須餓殺!”道罷,四口兒朓扯三娘歸莊。劉知遠獨上太原古道。
《劉知遠諸宮調》 一般認為是金代人的作品。它是在沙俄時,柯茲洛夫探險隊1907-1908年發掘黑水故城時出土的。原書共十二卷,今殘存五卷。原書字跡模糊,斷欄殘缺,錯別字、異體字甚多,給讀者和研究者帶來了不便。1935年,鄭振鐸借得友人抄本,與原書照片參訂,標點出版,收入《世界文庫》 第二冊,為研究此書打下基礎。但文句誤斷誤辨處還有不少。1937年,來熏閣據復制照片石印,使國人得見其廬山真面目,但在勾描字跡不清時,仍有描摹失真的地方。直至1958年北京文物出版社用坷羅版影印原書,才有一個較為理想的本子。此后,國內外學者對此作品進行了研究、校釋,取得成績。凌景埏、謝伯陽 《諸宮調兩種》 對它作了校點,還有巴蜀書社出版的藍立蓂《劉知遠諸宮調校注》 也作了詳細的考校。
這一作品演唱后漢高祖劉知遠與妻李三娘的故事。劉知遠雖有奇才,因家庭不和,出走沙陀,在李太公家幫傭。李女三娘偶見金蛇穿劉七竅,知其為異人,與他私訂終身。次日,三娘將此事稟過父母,由父母作主,讓劉入贅李家。李太公夫婦雙雙去世后,三娘兄洪義、洪信及兩個嫂嫂,對知遠百般折磨。一次,竟放火燒了知遠棲身的畜欄草舍,幸降大雨澆滅大火,知遠才得逃生。后因大雷雨驚散牛驢,知遠無法再在李家存身,于是辭別三娘,前去太原投軍。兄嫂逼三娘改嫁,三娘不從; 兄嫂叫她剪發赤足,擔水推磨。三娘磨房產子,怕兄嫂加害,托人將兒子送與知遠。十六年后,知遠因軍功升做大官,并另娶妻室,而三娘之子也已十六歲。一日,其子在井臺偶遇三娘,回去后,告訴知遠。知遠感慨萬千,前去認妻,夫妻母子團圓。
李三娘故事流傳很廣,幾乎家喻戶曉。《新編五代史平話》 中有此故事,元雜劇則有劉唐卿 《李三娘麻地捧印》 (佚),宋元南戲有《白兔記》,至今尚有戲曲演出。這一殘本諸宮調,雖只存五章,卻有較高價值。鄭振鐸在《插圖本中國文學史》 中說其作者“具有偉大的詩的天才,和極豐富的想象力。他能以極渾樸、極本色的俗語方言來講唱這個動人的故事。其風格的壯遒古雅,大類綠銹重重的三代彝鼎,令人一見便油然生崇敬心。”這個評價是懇切的。
這里節錄劉知遠別三娘去太原投軍一段。我們可以在此體會到本色的語言,和 “壯遒古雅” 的風格。【仙呂調·勝葫蘆】、【尾】、【正宮·錦纏道】、【尾】 四曲,寫劉知遠走失牛驢后不敢回家,決心去太原投軍,待天色已晚,“捻足潛蹤”,偷偷來辭愛妻。而三娘也正著急地等候丈夫。見面后,知遠說出要到太原的原因。雖然是敘述知遠深夜辭妻的過程,描繪卻很生動,寫出劉郎月下潛蹤,怕人發現的心情,也寫出三娘焦急地在牛欄邊等候丈夫回來的情景。中間還插進三娘攔腰抱住知遠,讓他虛驚一場的小插曲,使相會的情節波瀾疊起,具有戲劇性。夫妻二人相互惦記的焦急心情,為他們的道別先作鋪墊。
三娘心知丈夫已無別的路可走,無可奈何地告訴丈夫自己已有孕,希望丈夫早來接她。【中呂調·木笪綏】、【尾】 二曲寫三娘對知遠的諄諄囑咐,信誓旦旦地表明自己 “生時節是你妻,便死也是賢婦” 的心意。這兩曲語言純樸,幾乎全是口語,卻鏗鏘有聲,字字句句透出三娘的不可動搖的決心: “只吾怕抵死難熬他,掙揣不去,刀自抹,繩自系,覓個死處。” 三娘的決心十分感人,即使 “石頭鐫,生鐵鑄” 的偶像也被感動。【尾】 曲用了一句白居易 《長恨歌》 成句 “梨花一枝春帶雨”,以及湘妃泣竹的典故,來形容三娘悲啼的面容,增添了一些修飾的成分,也算恰到好處,因為這是戲曲中常用的典實,無損于整體純樸本色的風格。
【黃鐘宮·快活年】、【尾】、【般涉調·哨遍】、【尾】 四曲,寫三娘取大花綾襖一件給知遠做盤纏,割下青絲一縷贈知遠作念想。作為說唱形式,要吸引聽眾,就會故意賣關子,給一個懸念。三娘割青絲就是個懸念。她進去后,長時間不出來,知遠潛蹤跟至閨房,只見三娘手持砍桑斧,披散頭發,以為要自盡,差點兒嚇煞。卻原來是割發贈夫,讓他 “此夜恩常記”。接著,作者以雙生小卿、樂昌分鏡、霸王虞姬、牛郎織女、巫娥宋玉 (應該是楚王) 五個典故來形容夫妻離別的凄慘:“地慘天愁日無輝”。
以下六曲寫洪義、洪信夫婦對知遠的惡罵,把他趕出李家大門,斷定知遠 “不是凍殺須餓殺!” 這里,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對這兄弟倆面貌穿著的形容,如 “光皂頭巾綴耍線 (耍線意為垂下的帶子)”、“裹肚是三尺緋花”、“耳朵似枯干桑葉,鼻偃騫眼腦眍勾,胯大臀高,快片牛唇口”,這是對惡人丑陋面貌的描寫,純是當時口語,經過一些夸張的形容,頗能抓住特征,很生動,并且反映了當時的審美觀。若把這個作品與《西廂記諸宮調》作比較,可以得出結論: 這是民間說書藝人的創作,它的動人處正在于其活潑生動的民間語言,而這種語言又是經過書會才人們的加工,并且在不斷的演唱中得到錘煉,純樸而不粗俗,卻沒有刻意地去雕琢。鄭振鐸說它像綠銹重重的古鼎彝,正說明它給人一種古樸的厚重感。而 《西廂記諸宮調》 的作者,文化素養較高,語言經過提煉,更為優美凝練,已具有個人風格。這兩個作品給人以不同的美感。
上一篇:《劉玄德三顧草廬記》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十醋記·醋授》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