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鑒賞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馬致遠散曲中最著名的一支小令,是整個元散曲中負有盛名的寫景佳作,曾被譽為“秋思之祖” (周德清《中原音韻·小令定格》)。
它寄調 [天凈沙] (又名 “塞上秋”)。這個曲調體段短小,近于詩中的六言絕句,適于寫景抒情。其字數定格是: 六、六、六,四、六,共五句、五韻; 頭兩句宜對仗,也可作三句“鼎足對”。用的是“越調”,其聲情,主要是陶寫冷笑。
此小令是用一幅“秋郊夕照圖”,準確而委婉地描述了秋暮行人的心境。
* * * *
作者在這支曲中,用了最精粹凝煉的筆法,借助漢語中九個并列的實詞,將九種富有特征的不同景物,設計了近景、中景和遠景,巧妙地構成了蕭瑟凄清的意境。請看——
深秋傍晚,夕陽斜照著枯藤纏附的老樹,在光禿禿的枝條間,還有數只暮歸的 “昏鴉”; 遠處的一座小橋下流水潺潺,旁邊隱約可見幾戶人家。而在荒郊古道上,一個飄泊天涯的游子 (旅人),正騎著一匹精瘦灰馬,在蕭瑟的西風中踟躕而行。
作者在此描繪了這樣一幅圖景,企圖說明點什么呢?也就是我們要研究的這個藝術意境要體現一個怎樣的主題?
其實,作者在此曲的題目中就已告訴大家,它是在寫 “秋思”。不過,它未言明是什么樣的 “秋思”。但在篇末,卻明白地點出題旨; 斷腸人在天涯。也就是說,它要表現一個漂泊天涯的、極度憂傷的游子的愁思。
“游子愁思” 這樣的主題,在古典詩詞曲賦中,原是一個常見的古老主題。而這首小令在此也沒有特殊的地方,然而,在藝術表達上確有過人的獨到之處。下邊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這個 “獨到之處”。
* * * *
它的 “獨到之處”,其中最顯眼的一點,就是: 選物造景以突出主題的技藝,十分精妙與高超。
大家看到,曲中有三組景物: 第一組是 “枯藤、老樹、昏鴉”; 第二組“小橋、流水、人家”; 第三組 “古道、西風、瘦馬”。這三組景擁有九個物象,原來都是孤立的、靜止的,當然更沒有什么思想與感情。但是,經過作者高超藝術手腕的運用,使它們全部都活了起來,而且成為一個富有感情的、深邃的藝術境界的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
那么,它用了哪些藝術手腕?最基本的是以下兩條:
第一,動靜相濟,而以動制靜
三組景物中,各有動景與靜景,既動靜相濟,又以動為其主導。如第一組中的枯藤、老樹、同往常一樣地靜靜地生長著,只有當幾只暮鴉歸樹時,才顯出這組景物的情調和色彩,使原有枯敗的景象更顯其敗落。第二組的小橋、流水,只有與 “人家” 連在一起時,才顯露了生氣。第三組的古道、西風,也只有出現了 “瘦馬” 之后,才更添其凄清。特別重要的是: 上述三組之間,看似孤立靜止、各管各的景物,通過最后按上 “斷腸人在天涯” 一句話,立即變成表達游子羈旅之情的典型環境,使全曲的景物和圖像統統活了起來,而且極富感情。它的巧妙在于: 作者是著力寫景的,但每景寓情; 它是側面抒情,但情中句句有景。
第二,哀樂對照,以樂顯哀
全曲的意境是蕭瑟凄苦的。它靠什么來渲染這種氣氛呢?主要是用了兩組直接表達這種情調的景物,即六個名詞,添加感情色彩的形容詞 (如枯藤、老樹、昏鴉和古道、西風、瘦馬) 的辦法來勾畫圖像,烘托氛圍。但它也不排斥用相反的景物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就是文學上常用的藝術手法: 以丑寫美,以樂顯哀。比如:
“小橋、流水、人家”,這是一組暖色調景物,給人以恬靜舒適之感。在那淌著潺潺流水的小河上,架以一座小橋,橋邊的人家,不但房內溫暖如春,而屋子內的笑聲人語,也溢出墻外。這顯然是一股和樂氣氛。這樣,就向其他兩組凄愴情調的景物,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照,而且還勾起旅人的悠悠“鄉思”: 但自己的溫暖家庭卻在天邊,可想而又不可即。這樣,就更增添了旅人的凄涼心境。這種用 “樂景” 以表現 “哀情” 的寫法,即把兩組情調、色彩,兩兩對立的景物并列一起,卻可收到相反相成的藝術效果: 以樂寫哀,倍增其哀。正如清初王夫之在自己的 《姜齋詩話》 中所說: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其實,這正是中國傳統詩學的對立面交感、相濟、互證的審美原則的一個具體體現。
馬致遠就是這樣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這個審美原則,通過自己的精到巧妙的藝術手腕構成了這支散曲的一個突出的特色: 整體美。
上一篇:《元代散曲·睢景臣·[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鑒賞
下一篇:《元代散曲·楊果·[越調]小桃紅·采蓮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