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詩歌·何景明·鰣魚》鑒賞
何景明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能先。
賜鮮遍及中珰第,薦熟應開寢廟筵。
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
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箸金盤敢望傳。
現在,我們選讀的這篇七律《鰣魚》,是“前七子”主要代表人物何景明的代表作之一。
鰣魚,鰣( shí時),古稱“魱”(hú胡),亦叫“當魱”。其體側扁,銀白色。上頷中間有刻缺,下頷中間有一突起,腹部具棱鱗。它分布在我國、朝鮮和菲律賓沿海。春夏之交,溯江產卵,我國各大河流中俱產此魚。肉鮮嫩,鱗下多脂肪,為名貴食用魚類。其中以江蘇鎮江之金山和浙江之桐廬等處所產最為有名,以致成為地方恭奉朝廷的“貢品”。
****
首聯:
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能先。
這是說,五月間,正當南方鰣魚溯江產卵時,卻已運到北方明都燕京了;那些川粵名果荔枝、金橘卻落了后。盧橘,《本草綱目》李時珍注認為是金橘。據張勃《吳錄》云:“建安郡有橘,九月結實,正赤。冬月樹上覆裹之,明年春夏色變青黑,味尤絕美?!渡狭仲x》‘盧橘夏熟’,蓋即是乎。”又據《彙苑》云:“今廣東呼枇杷為盧橘。”此用《本草》之說。
此聯主要是寫貢鰣魚,為何又要拉上荔枝和盧橘呢?這是為了突出鰣魚而加以襯托,正好說明帝王需求之多,既要鰣魚,又要荔枝、盧橘。同時,也顯得鰣魚比那些水果更為名貴。在唐代玄宗從涪州貢荔枝,德宗自山南貢枇杷,都是遠地的名特產。更重要的是詩中用了“已至”和“未先”對比,將帝王需求之急切和官吏們奉迎之快速,都活現于紙上。
頷聯:
賜鮮遍及中珰第,薦熟誰開寢廟筵。
中珰,指宦官?;抡邎淌聦m中,故稱中人、中宦?!矮殹?,是一種冠飾。據《漢官儀》云:“中常侍,秦官也。漢興,或用士人,銀珰左貂。光武以后,專任宦者,右貂、金珰?!焙笠蛑怎?、珰稱宦官。
薦熟,無牲而祭曰薦。如《禮記·月令》所載:“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薦寢廟?!惫糯弁酢⒅T侯祀天地社稷時,常以“太牢”祭之。所言“太牢”,即大牢。牛、羊、豕三牲全備曰“太牢”。
寢廟,即宗廟,據《禮記》注云:“凡廟,前曰廟,后曰寢?!币驗閺R是接神之處,其處尊,故在前;寢,衣冠所藏之處,對廟而卑,故在后。又疏云:“廟制有東西廂,有序墻(即東西墻),寢制唯室而已。”
這一聯是說,皇帝把鰣魚之類的時鮮物品賞賜給皇宮中每個宦官之家(說宦官極受恩寵),而沒有誰將這些新鮮貢品恭祭于祖先神靈??芍?,這位皇帝對宦官的寵愛大大勝過對祖先的尊敬,也說明這時朝中宦者專權已達到何等地步;竟然“賜遍宦官”而“不薦寢廟”!
頸聯:
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
對于這一聯有兩種理解,一是認為上句言陸運,下句言水運,都是說送鰣魚之事。即:進貢鰣魚的驛馬整天奔馳在風塵中,運送鰣魚的江船,大熱天即用冰凍鎮腐。另一說,上句是說,傳遞“貢魚”詔書的驛馬奔波于風塵之中。
我認為,以第二說為是。因為這樣理解,更以體現本詩的題旨。你看,上邊催得急,下邊送得快,人民遭殃就更深。如果按第一說,一聯兩句詩只表達一個內容,似乎不合詩歌務必精煉用語的要求。
尾聯:
銀鱗細骨堪憐汝,玉箸金盤敢望傳。
這是說,鰣魚白鱗細骨實在可愛,只有那些有玉筷金盤的人們才敢希望得到賞賜。這里的“敢望傳”,即誰敢希望得到“傳賜”。傳,即傳賜,傳旨賞賜。
這是對宦官專橫的諷刺,不是詩人“自己受賜無望”的表示和嘆息。如果以“自己無望”作結,就會大大減損全詩的諷諭譏刺的價值。
****
這是一首諷諭詩。它所諷刺的對象是昏庸的皇帝;諷刺的內容與要旨是:索貢時鮮,賞賜宦官而不薦寢廟——祖先社稷,即數典忘祖。
據史載,這時正是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寵用權奸、宦官劉瑾、谷大用和將領江彬等人,淫樂嬉游,擴建皇莊,掠奪人民土地。曾經下令南巡,沿途騷擾,百姓棄業罷市,逃匿山中。統治期間,社會各種矛盾尖銳,并激起民變,釀成明中葉的嚴重政治危機。
詩人的活動時期正處此帝王縱欲,權奸當道,國政腐敗之際,凡有文學良心的文士、具有正義感的詩人,當然不會視若罔聞,置之不理。于是,何景明在許多可作諷諭之事之中,特別揀選了具有典型意義的“進貢鰣魚”一例,加以描寫譏刺。它的諷刺手段,主要是八個字:馳索,快貢,冰護,遍賜。這些也是營造詩境的重要材料。經過詩人的匠心獨運,賦予種種物象、意象以生命,從而達到諷諭的目的:揭露帝王寵信宦官竟達窮奢極侈、勞民傷財,甚至數典忘祖的嚴重地步。其用意,豈道不深刻;其手段,還不算辛辣?
上一篇:《兩宋詩歌·陶者·魯山山行》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