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井古建筑群
位于奉節白帝至利川市的公路途中,由“李氏宗祠”和“李氏莊園”兩大建筑組成,分別創建于清道光(1821—1850年)和光緒(1875—1908年)年間,總面積7800平方米,祠的建筑設計摹仿成都文殊院,前殿大門橫匾楷書“李氏宗祠”,旁邊還有“洛陽橋”、“黃鶴樓”琉璃壁畫。大門左右有兩耳門,內建3個大殿,設有“講禮堂”、倉庫、財房、客房及族長室。祠堂依山建有石墻堞垛,外圍長390米,墻寬28米,全部用麻條石砌成。轉墻上設有城堞66個,炮眼56個。“李氏莊園”距祠堂僅百米,有大小樓房百余間,8個天井,整個建筑錯落有致,畫棟雕梁,工藝精巧,并設有“小姐樓”、“繡花樓”,整個莊園富麗堂皇。
〔現代散文〕 利川大水井建筑群是一座集封建政權、族權為一體的土司皇城。
“洛陽橋”、“黃鶴樓”琉璃壁畫的畫面花草人物極為豐富,惟紗惟肖。大門左右有耳門,橫匾“居之安”和“平為福”相互對應,我想大概是屋主當年的祈禱。前殿兩旁垛墻楹聯:“其人由禮門義路,此地有崇山峻嶺”。四周圍墻高矗。中殿為祭祀時跪拜的大殿;后殿為供神祖、行祭祀之地。大橫匾字“魁山堂”。三個大殿兩旁設有“講禮堂”、倉庫、銀庫、財房、客房及族長、值年的住房。祠堂前堡坎石圍墻上有炮眼30個,圓洞9個,是祭禮放銃炮和節日插旗用的。墻上有蓋石,稱為“過關橋”,石平面刻有蝙蝠圖案花紋。祠堂正東,下71步臺階為大水井。井用厚厚的青石箍起來,外面再筑又寬又厚的石圍墻,建造它前后用了51年的時間。
莊園富麗堂皇。大小樓房有百余間,8個天井,層層疊疊的古式樓閣與帶有西方色彩的走廊和拱門建筑錯落有致,畫棟雕梁、飛檐、屋脊全用五彩繽紛的磁碗碎片裝飾成的各種花紋圖案。大廳內的四合天井、走廊、廳堂均設有琳瑯滿目的花臺,花缸及空心磉墩;彩樓、窗門、家具井然有序,其上雕刻著動物、花卉,工藝精巧,玲瓏剔透。這些建筑設計,造作及其規模吸引著無數參觀者,嘆為觀止。
〔民間傳說〕 從奉節白帝城到利川的途中,有一座“刀架山”,山下有一條河名叫“龍橋河”。河的兩壁對聳。其崖如削成。仰視天,如匹練,低頭俯瞰,腳下萬丈懸崖,深不見底,令人毛骨悚然,中間橫跨一天生橋,兩山相連,凌空百米。在西橋頭險峰危巖上聳立著一座規模龐大的古建筑群落——李氏宗祠及莊園。
內有大水井,四季不竭,故名。
傳說,遠古這里沒有河,也沒有橋。一天突然烏云翻滾,狂風暴雨,飛沙走石。一條孽龍從大山中鉆了出來,打著噴嚏,狂呼亂叫。霎時山崩地裂,巖石變成稀泥,稀泥溶成洪水,隨著孽龍翻滾,鋪天蓋地而來,滔滔洪水淹沒了莊稼、田土和村莊。
這時,從“刀架山”走出一老翁,人稱張古老,眼看到孽龍昂頭擺尾,橫沖直撞,興妖作怪。張古老怒不可遏,圓睜兩眼。不能容孽龍隨意糟踏,他高舉拐杖劈頭打去,厲聲喝道:“畜牲!快乖乖低下頭,要給人間留一條路!”話音未落,只見孽龍低下頭,從山里鉆了過去,留了一條路,才敢將頭抬起游向東海去了。
孽龍低頭給人間留了一條寬大的天然石橋,人們叫它“龍橋”。這條河叫它“龍橋河”。張古老降龍伏虎的故事流傳天下,名揚千古。
一直到了清朝,故事傳到從湖南來的李廷龍和李廷鳳二兄弟的耳朵里,于是做了一場“龍歸井,鳳歸山”的美夢,分別發家在大水井和馬鞍山兩地。于是便有了現在的大水井古建筑群落了。
(曾國操)
上一篇:描寫《品陶齋》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天下第一泉》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