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皇甫汸·九日寄子約》原文賞析
漫有登高興,兼當望遠何。對花驚白發,見雁憶黃河。亂后書來少,霜前木落多。不堪羈宦日,同是阻干戈。
“子約” 即皇甫濂,作者的弟弟。詩人的兩位兄長皇甫沖、皇甫涍,亦有詩名。連同詩人,人稱 “皇甫四杰”。兄弟又兼詩友,在重九登高之際,倍見親情。
“漫有登高興,兼當望遠何”,開首入題。重九登高,是我國傳統習俗。人生在世,每為塵事所累,偶一登高,不僅可以清心凈慮,且亦有益于健康。作者是詩人,其興會饒勝于常人,故于“登高興”之前,加 “漫有”二字。“漫”,滿,甚。登山有無窮興會,但興會的頂峰卻是登高望遠。登高望遠,使人胸襟開闊,不僅滿足了人們心理上的欲望,而且能促人浮想聯翩。上句的“漫”與下句的“兼”互相呼應,互相激發,使讀者在“登高”“望遠” 間震蕩,產生無限想象和情思。為下文的抒情作了心理上的準備。
“對花驚白發,見雁憶黃河”,感嘆時光的流逝,宦海沉浮。乘興登山,山間草樹溪石,率皆可以助興,面對山花而忽撫白發,感慨系之。著一“驚”字,非同小可。詩人七歲能詩,三十二歲中進士,當時“名動公卿”,影響甚大。然而,他不能“通知戶外事”,屢遭困厄。詩人深深覺得個人的才能與社會現實,個人的品格素養與世道人心險惡,進行著激烈的碰撞。如今,歲月蹉跎,白發叢生,焉能不“驚”?這一“驚”中,寄寓著沉重的人生感慨,寄寓著時代的悲音。作者中進士,先京官而外任,曾貶謫于黃州、開州。此句的“雁”,扣題“九日”,黃河,借指中原。這里“憶黃河”又在關照著下文的“羈宦”。
“亂后書來少,霜前木落多。”世事多艱,每使人有悲涼之慨。明之中世,國家多故,朝廷內部各派勢力的紛爭且擱置不論,就朝廷外部而言,東南有倭寇之擾,時犯時止,止而再犯,綿延不絕;山西有俺答之亂,亂亂停停,停停亂亂,數十年不止,其中“庚戌之變”震撼京師………。詩中“亂后”確指未詳,然就全詩而論,作者將個人的傷感與時代風云聯系在一起,“書來少”則帶著更深刻的社會意義。誠然,時代的悲劇和個人的傷感雖然有某種聯系,但卻并不完全相等。所以,作者緊跟一筆,“霜前木落多”,以寫景來抒發自己內心傷感。這種傷感既針對世亂,又針對兄弟間書信往還少。“木落”,即落葉,杜甫有“無邊落木蕭蕭下”之句。霜前落葉,一派肅殺景象,悲涼之情,可以想見。
“不堪羈宦日,同是阻干戈”,將兄弟間的分離,放在時代的氛圍里,繼續強化上一聯的含意。“羈宦”,旅居外地做官,以“羈宦”為“不堪”,乃兄弟親情所致; “同是阻干戈”,也是“不堪” “羈宦”的重要因素。“干戈”,在行文上與“亂后書來少”相聯系,既點明“亂”的性質,又點明“書來少”的具體原因。亂世羈宦,不僅阻隔親情,亦使人有傷時之嘆。
全詩將親人間的情感和時代概況聯系在一起,小中見大,大中寫小,詩思精巧。
上一篇:古詩《趙翼·靜觀(錄二)·兩間無用物》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象春·書項王廟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