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
聞君登彼岸,舍筏復何如。
這首詩是作者為忠州刺史時所作?!袄铄⒅荨奔蠢罱?,“韋開州”即韋處厚,都是作者朋友。這首詩闡發了佛經與佛性之間的關系,強調了 “悟” 的重要性。
“既悟蓮花藏,須遺貝葉經。”開篇點明意旨,只要悟得佛性,就應該拋開佛經?!吧徎ú亍奔慈鐏聿兀@兒指佛性?!拔颉保菂⑽虻玫?,即通過研讀佛經而悟得禪理,也就是“蓮花梵字本從無,華省仙郎早悟禪” (苑咸《酬王維》)之意。既悟佛性之后,對佛經該持什么態度呢? “須遺貝葉經”?!柏惾~經”,即指佛經?!绊氝z”,斷然地毫不猶豫地棄置掉。研讀佛經,目的是為了參悟禪理,佛性既得,則佛經幾為無意義之芻狗,不棄之又何為!在這里,詩人突出了悟得佛性的重要性,而不能用研究佛經來代替悟禪。
“菩提無處所,文字本空虛”是對既悟佛理當遺佛經的理論闡釋?!捌刑帷?,即正覺?!盁o處所”,乃言覺悟佛道無有一定之方法與途徑?!拔淖帧?,是指佛經。“文字本空虛”,意為文字本是空虛,用文字所寫成的佛經,是無法傳達出佛之真諦的。故佛教禪宗講求“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不重佛經的宣講,而重在頓悟。
“觀指非知月,忘筌是得魚。”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進一步發揮開悟之后佛經無益的道理。這里用的是兩個典故?!洞笾嵌日摗酚性疲骸叭缛艘灾钢冈?,以示惑者,惑者視指而不視月。人語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以看指而不視月? 此亦如是: 語為義指,語非義也?!边@是說佛經本身并非佛理,從佛經去求佛理,是如同蠢人觀指以求知月。指并不是月,觀指不能知道月亮到底是什么。“忘筌是得魚”,語出 《莊子·外物》中的“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亦意在說明佛經與佛性之間的關系。只有撇開佛經真正證入涅槃,方是真得道者。
中間四句皆從多方面闡述佛經與禪理之間的關系,末兩句是照應首聯,是對韋開州經藏之事的題詠?!氨税丁?,是佛教用語,《智度論》 曰: “彼以生死為此岸,涅槃為彼岸?!边@兩句是說李、韋二人已悟徹佛性,達到涅槃境界,與首句“既悟”呼應。“舍筏復何如”,意思是: 既已到達彼岸,將運度苦海之筏舍棄如何?讀經本是為了解脫,既已解脫,便不必再讀經。猶如為過河而用筏,既已過河,自然應把筏舍棄,而不應把它再背在背上。此句在此亦是比喻佛經與參悟禪理之關系??隙ㄖ馑级晕裰畣柧涑鲋幸馕?,亦易使人接受。
本詩通過題詠經藏,指出了修得佛性的重要方法,那就是禪悟; 從研讀佛經而得佛性,雖是解悟之一途,但如執著于念經則是誤入歧途。故刻寫經藏、研究佛典,于參悟佛性意義不大。
本詩首尾照應,章法謹嚴; 且能活用一些佛教名相,使較深奧的佛理以生動的形象淺出之。知佛者得之深,不知佛者亦能領略大意,此詩之佳處也。
上一篇:禪詩《聽嘉陵江水聲寄深上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詠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