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散曲·楊果·[越調]小桃紅·采蓮女》鑒賞
楊果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蘭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 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楊果曾寫過小令[小桃紅]十一首,選讀的這一首是其中最后一首,也是較為出色的一首。它是眷戀故土,哀悼金亡的曲子。元蒙滅金亡宋之后,原來金、宋時的一些遺民,十分不滿于異族統治,常用散曲抒發自己的亡國之痛,感慨國家易主之悲。這組小令就是這樣的作品。
[小桃花],此曲牌在南曲正宮、越調中均有采用,但字句互不相同。北曲或用作小令或用作散曲;南曲都用作過曲。
* * * *
此曲可分為前半與后半兩部分,即:前半寫采蓮人歡歌,后半則抒山河淪喪之情。
先看前半部分三句——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蘭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
首句的和,是唱和,聲調相應。次句蘭舟,原指用木蘭做的舟船(一說,是舟船的美稱),此指裝飾華麗的采蓮小舟。這是說,采蓮姑娘先聲奪人,在未見人之先讓你先聽到姑娘們互相唱和的美妙歌聲。采蓮歌,在我國南北朝時就流行著一首《江南歌》,其古辭云: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后來的《采蓮歌》、《采菱曲》,都從此派生。作者不經意地帶出此曲,目的是一開頭就渲染一種輕快歡樂氣氛。你看,一只只采蓮輕舟從歌聲響處,經垂柳拂岸的那邊江中悠然駛過,那管驚破蓮間對對鴛鴦的好夢。
再讀后半部分的五句——
夜如何? 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 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夜如何,是承上啟下的轉折語。以下即描寫一個亡國遺民(士人)對故國眷戀和悼念之情。
江上采蓮姑娘的歡快江南民歌,不僅驚醒了正在圓著美夢的“鴛鴦”們,也激發了在鐵蹄下茍活的“夜臥江樓”人們的心潮,勾起了他們對前朝傾亡的追思,還因此灑了許多許多的眼淚。這眼淚,當然不是幸福的熱淚,而是悲痛的、凄愴的苦淚,也可能懷有悔恨之意、發自內心的澀淚!
以下補釋兩個詞語:
南朝舊曲——南朝末代皇帝陳后主荒淫喪國,其親制的《玉樹后庭花》等曲,被稱為喪亂之聲、亡國之音。晚唐詩人杜牧《泊秦淮》有句云:“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br>
司馬淚痕多——中唐詩人白居易,曾被貶為江州司馬,在《琵琶行》一詩中,同情歌女,感傷自己,在詩之尾寫有“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之句。后世常為人們化用,稱同情之淚為“司馬淚痕”。
* * * *
很明顯,作者為全曲營造的氛圍與色調,前后截然各異:前半歡快、熱烈,是暖色調;后半卻凄愴、沉郁,是一種冷色調。為什么呢?
我想,最主要的是由于題旨所需。此曲要闡明的主要思想是:極寫“黍離”之痛,抒發懷舊之情。因此,作者調用了兩種對比鮮明和很快抓住人心的物象、意象和不同色調,營造一個渾然的深邃的意境,增加曲情濃烈程度和曲意的廣度與深度,使整支曲更富感染力。
上一篇:《元代散曲·馬致遠·[越調]天凈沙·秋思》鑒賞
下一篇:《兩宋詞·周密·一萼紅·登蓬萊閣有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