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2。夫豈然哉3?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4,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5。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6,累舉進士7 ,輒抑于有司8 ,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9,為人之佐10,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11,其家宛陵12,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13,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之;故其生平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日:“二百年無此作矣14!”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庭,作為雅頌15,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16,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17,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18,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19,次為十卷20。予嘗嗜圣俞詩21,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22,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23,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24,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25,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之詩論之詳矣26,故不復云。廬陵歐陽修序。
【注釋】 1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北宋著名詩人,歐陽修的摯友。去世后,歐陽修為他編了詩集,寫了這篇序言。 2達:暢通,引申為社會處境的顯要、暢通。窮:困窘,不得志。 3夫豈然哉:難道真是這樣嗎? 4蘊(yun運):藏蓄,積聚。 5殆(dai代):大概,幾乎。工:精致,高明。 6蔭(yin印):封建社會中,子孫因前輩的功勛、官爵而受封。梅圣俞因他的叔父有功而得河南主簿之職。 7累舉進士:屢次參加進士考試。 8輒抑于有司:每次都受到主考官的壓抑。9辟(bi必):召,辟書就是聘請書, 10佐:輔佐。 11郁其所蓄:郁是壓抑,蓄是積累(指學問、才能)。 12宛陵:今安徽省宣城縣。13說:通“悅”。 14王文康公指宋仁宗的宰相王曙(謚文康),他曾對梅圣俞說:“子之詩有晉宋遺風,自杜子美沒后二百余年不見此作。”(宋·曾敏行《獨醒雜志》卷一) 15雅頌:《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這里指歌功頌德的詩。 16清廟:帝王的祖廟。 17追:趕上。18妻之兄子:內侄。 19吳興:今浙江嘉興縣境內。 20次:編。21嗜(shi是):特別愛好。 22遽(jü劇):就,于是。 23其后十五年:以上各段寫于梅圣俞生前,末段作于梅逝后,相隔十五年。24銘:指墓志銘,這里作動詞,即撰寫墓志銘。 25掇:拾的意思,引申為選取、選擇。尤者:指尤其好的。 26“于圣俞詩論之詳’,歐陽修在他的《書梅圣俞稿后》及《六一詩話》中,皆論及梅的詩歌特點及成就。
【今譯】 我聽到社會上的人說:詩人得志顯達的少,窮困潦倒的多,大概世上流傳下來的詩,大多是古代窮困不得志的詩人的作品吧。大抵讀書人胸懷才能抱負,卻無法在當世施展的,大多喜愛游覽山川,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往往探索它們獨特的地方。他們內心充滿憂慮、憤慨的情緒,從怨恨、諷刺的情緒出發,來抒發在外地宦游的臣子和寡婦的哀嘆,從而能寫出人們難以表達的情感。人越窘困,詩就寫得越高明。但是,并非詩能使人窘困,大概是詩人窘困了然后才寫出高明的詩吧。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青時憑前輩的功勛做了小官吏,但屢次參加進士考試,都受到主考官的壓抑,只能在州縣做小官,共有十多年。現在快五十歲了,還接受聘書,做人的幕賓,壓抑著胸中的抱負的才華,不能在事業上施展。他的家在宛陵縣,年幼時就學習寫詩。孩童時代,他所寫的詩就使長輩們驚嘆。長大以后,學習六經仁義的學說。他寫的文章簡潔、古雅、純正、精粹,不求以茍且逢迎來討取世人的歡心。世上的人只知道他的詩罷了。可是不論是賢能的人還是庸愚的人,談到詩必定要褒揚圣俞;圣俞也就把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在詩中抒發出來,因此他平生所寫的東西,數詩最多。社會上的人已經知道他的才華,但是沒有人向朝庭舉薦。從前王文康公曾經見到他的詩,說:“兩百年來未出現過這樣的作品了!”王公雖然對他的才華很了解,卻終究沒推薦。如果使他能幸運地在朝廷施展才華,作出《雅》、《頌》一類的詩,來歌頌大宋王朝的功業和德政,把它奉獻到宗廟,可以趕上《詩經》中《商頌》、《周頌》和《魯頌》的成就,不是偉大的么?為什么使他到老不得志,而只能寫些窮愁潦倒者的詩,只是借蟲魚一類的東西來抒發困居異鄉的感嘆呢?世人不過是喜歡他的詩技巧高明,卻不知道他長期窘困,不得志并且將要衰老。這難道不可惜么?
圣俞創作了許多詩篇,自己不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他的詩多了容易散失,于是把他從洛陽至吳興居留期間所寫的詩,編成十卷。我特別賞愛圣俞的詩,曾經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現在看到謝景初能夠為他編定,我非常高興,就寫了這篇序,并把它珍藏起來。
過了十五年,圣俞在京都患病去世。我痛哭以唇,為他寫了墓志銘,趁便到他家中尋找詩稿,得到他的一千多篇遺作,連同原先收藏的,從中選取佳作六百七十七篇,編成十五卷。唉!我對圣俞的詩已經論述得相當充分了,因此這里不再說。廬陵歐陽修序。
【集評】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評:“窮而后工四字,是歐公獨創之言,實為千古不易之論。通篇寫來,低昂頓折,一往情深,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一段,尤突兀爭奇。”
清·李扶九選編、黃仁黼篡定《古文筆法百篇》評:“劈頭引一語即駁倒,如生龍活虎,百倍精神。” “不得志,正其窮處,與‘窮’字皆一篇之主。” “翻轉說,反襯‘窮’字,跌巖雍容。” “結得惘然不盡”。該書轉引:
王念存曰:“于世所云者獨翻進一解。窮者而后工,即夫子少賤多能,史公窮愁著書意也。中間悲其窮,言其工,一往情深,淋漓盡致,而后結出作序緣由,見表彰之意。此篇是歐公最作意文字。”
《古文筆法百篇·評解》:“切人、切事,中復有波瀾,議論亦超。余尤愛一起,引言便駁,獨抒所見,目無一切,真大手眼也。”
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絕佳。”
清·沈德潛《唐宋八大家文讀本》:“窮而后工,與作為雅頌以歌詠功德云云。后人襲之,已成熟徑矣。及讀歐公文,彌見其新。以往復容與,一片神行。襲者徒得其貌也。”
清·金圣嘆《才子必讀》:“不知是論是記是傳是序,隨手所到,皆成低昂曲折。” “少年偷見此等文字,便思伸手泚筆自作古文。” “曲折低昂,離合轉換,節節入妙。”“惘然不盡”。
【總案】 文章陡起,駁難“詩人少達而多窮”的世俗之見,認為此種說法是顛倒了因果關系。從而,提出“蓋愈窮則愈工”的卓越見解。敘梅圣俞的坎坷遭遇及其詩歌成就,反映中國文人懷才不遇的歷史命運。“窮”為因,“詩之工”為果。仕途之“窮”,使文人轉而縱情山水,于自然中尋求慰藉,以真情感悟進行創作,詩歌必然精美。這是對司馬遷的發憤著書之說、韓愈的不平則鳴說的發揚光大,幻想梅圣俞得到重用,充當御用文人一段,則反映作者思想的矛盾與局限。
駁難有力,立論有據,令人折服。通篇飽含對懷才不遇之士的眷眷深情。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歐陽修《《釋秘演詩集》序》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