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人月圓》原文賞析
客垂虹
三高祠下天如鏡,山色浸空濛。莼羹張翰,漁舟范蠡,茶灶龜蒙。故人何在?前程那里?心事誰同?黃花庭院,青燈夜雨,白發秋風。
此詞是作者客次吳江(今屬江蘇)利往橋(一名長橋)垂虹亭時所作。據宋龔明之《中吳紀聞》卷三“三高亭”條云:“越上將軍范蠡、江東步兵張翰、贈右補闕陸龜蒙,各有畫象在吳江鱸鄉亭旁。東坡先生嘗有《吳江三賢畫象》詩。后易其名曰‘三高’,且更為塑像。……今在長橋之北,與垂虹亭相望。”正因為詞人客于垂虹,與橋北隔水的三高祠遙遙相對,所以,油然而生對三位高人的景慕與懷念,進而因尚友古人而自傷晚景,遂不勝慨嘆。上片開頭兩句是寫眼前景,一下子將三高祠前水平如鏡、空濛山色倒映水中的秀麗畫面推到讀者面前,展示了垂虹亭下所特有、三位高士曾出沒的水天一色的典型環境。緊接著用“莼羹”(促使張翰思歸的直接因素)、“漁舟”(范蠡載西施游五湖的必備工具)、“茶灶”(陸龜蒙稱為“江湖散人”的主要雅韻之一便是品茗)三件具有特征性的、且與垂虹亭下吳淞江水有關聯的事物,具體地概括出三位前修的高風。
下片則由對先賢的懷念引出對身世前途的感慨。過片處連用三個設問句,將知交零落、前程渺茫、滿腹心事無人可與訴說的愁怨盡皆傾吐而出。而這三設問又暗與上片末三句關合,季鷹歸來故人當在,范蠡功成遨游五湖,龜蒙心事皮子(日休)可同,前賢如是,己則否也。這環環相生的感觸,形成了作者之“思古”與“傷今”間的緊密聯系。結尾三句,以客居的無聊與孤獨作為收束。滿院黃花堆積,秋風秋雨中,只有一盞青燈伴著自己這個白發老翁,這景象何等凄涼?對照三位前賢的高蹤,自不免悲從中來了。全詞排比聯珠,文辭清麗,意高境遠,深婉有致。
上一篇:《張可久·人月圓》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文述·減字木蘭花》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