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詞·王沂孫·齊天樂·蟬》鑒賞
王沂孫
余閑書院擬賦蟬。
一襟余恨宮魂斷,年年翠陰庭樹。乍咽涼柯,還移暗葉,重把離愁深訴。西窗過雨,怪瑤珮流空,玉箏調柱。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 銅仙鉛淚似洗,嘆移盤去遠,難貯零露! 病翼經秋,枯形閱世,消得斜陽幾度?余音更苦! 甚獨抱清高,頓成凄楚。謾想薰風,柳絲千萬縷。
宋帝德祐二年(1276),元軍南下攻陷宋都臨安(今杭州),后元僧又發掘宋帝后陵墓之后的翌年。周密、張炎、王沂孫、唐玨等十四人,托物題詠,編寫《樂府補題》。這首詞就是其中的一首(據夏承燾《唐宋詞人年譜》)。它是借敘傳說典實,寫南宋遺民“一襟余恨”。
“余閑書院”,諸詞人經常集合之場所,許多唱和之詩詞,即產生于此。書院主人,是王英孫,是南宋少保王克謙之子。義士唐玨等皆其賓客,收葬宋代六陵遺骸之舉,出資主其事者,也是王英孫。此據夏氏考證,頗為可信。
《齊天樂》,《詞譜》以周邦彥詞為正體。雙調,一百零二字,上片十句、下片十一句,各片均五十一字、六仄韻。上下片起句,也有不用韻的。上片第一句,下片第八句,是一字逗句式。又名《臺城路》、《如此江山》和《五福降中天》等。
* * * *
此詞擬略講以下二題——
一、詮詞釋句
一襟余恨宮魂斷——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昔齊后忿而死,尸變為蟬,登庭樹嚖(同嘒,huì澮,小聲)唳而鳴。王悔恨,故此名蟬為齊女焉”?!耙唤笥嗪蕖?,滿腔之恨,此恨綿綿。“宮魂”,指蟬,因傳說,蟬為宮人之魂所化,故稱。
乍咽涼柯,還移暗葉——是說,剛在寒枝上嗚咽。又移身向陰暗的樹葉下深藏?!皼隹隆?,即寒枝。一說,是指秋天里的樹枝。
瑤珮與玉箏——兩者都用來比喻蟬驚起振而飛走的聲音。珮,指身上的佩玉。調柱,調弄箏樂器上的弦柱。
鏡暗妝殘——指妝鏡因生塵而暗,表示女子憔悴無歡,懶于梳妝。這里喻指秋蟬的形貌。嬌鬢,即美鬢,用女子的嬌美鬢發喻指薄薄的蟬翼。此句是說,嬌鬢雖美,但賞愛無人,故以“為誰”問之。
銅仙鉛淚——漢武帝時作仙人承露盤,用銅鑄成,故稱“銅仙”或“金人”?!般U淚”,指淚水如鉛融,形容淚水多。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有“憶君清淚如鉛水”句。零露,天上落下的露水?!般~仙”三句,概括了李賀詩意,言承露盤移走了,蟬就陷入飲露不繼的困境,因蟬以露為生,故云。
枯形閱世——是說干枯的形骸(當指蟬蛻)還得留在世上經受滄桑,意指自己來日無多了。
獨抱清高——獨自抱定清高之志節。這里的“清高”,現行多種版本都用“清商”,以何為佳呢?葉嘉瑩認為“清高”比“清商”勝,因為:其一,談聲音曲調時,一般很少用“抱”字作動詞,而此句則云“獨抱”,似非指向外播散之聲音而言;其二、若作“清商”,則“余音”以下三句都連寫音調,顯得既重復又矛盾,比較之下,以“清高”為勝。這是指蟬之生活而言,隱棲身于樹枝高處,又復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則其所象喻之人品,自屬清高之一型。昔駱賓王、李商隱之詠蟬詩,可以為證。
我以為葉說甚是,故從改之。
二、語譯全詞
上片:借古代宮人冤魂化蟬傳說,寫秋蟬“離愁深訴”
齊妃化蟬后,
滿腔余恨未了。
一年復一年,
總在庭樹翠陰下哀鳴:
時而嗚咽在寒枝高處,
時而轉到濃暗葉叢中深藏。
那無邊的離恨啊,
一聲聲、一次次地傾訴著。
西窗外陣雨剛過,
寒蟬被驚起振翅飛去,
蟬翼相互摩擦之聲,
有如玉珮相撞擊聲音,
在空中流蕩;
又有如玉箏咚咚彈奏,
十分悠揚動聽。
妝臺銅鏡已蒙上一層塵埃,
還為誰去打扮弄姿呀!
天成的“嬌鬢”雖然美麗,
但無人賞識又如之奈何?
下片:借遠遷承露盤典故,寫露飲不繼的困難
漢武帝建章宮承露盤遠遷洛陽,
金銅仙人淚流滿臉,
你這個以露養生的寒蟬啊,
以后還有誰給飲露呢?
秋將來了,是蟬的末日將臨!
枯槁的形骸,
怎么再經人世的滄桑?
現在既老又病,
還能見到幾次殘陽?
謝世之前,其余音更加凄愴;
為什么還獨抱那清高志節不放!
但回味往昔,
那南風吹拂著萬縷歡欣的往事,
可是,已永遠成為歷史的陳跡!
上一篇:《近代詩歌·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見日俄戰爭地圖》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