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貞觀·青玉案》原文賞析
天然一幀荊關畫,誰打稿,斜陽下?歷歷水殘山剩也。亂鴉千點,落鴻孤咽,中有漁樵話。
登臨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淚盈把。自古有情終不化。青娥冢上,東風野火,燒出鴛鴦瓦。
這是一首登臨抒感之作。
“天然一幀荊關畫”,起句直抒登臨之感。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應是作者以藝術家的眼光經細心觀察捕捉到大自然中最美的景色后所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一幀,一幅,幀,同幀。荊關,指后梁時河南荊浩和長安關仝。荊浩善山水,關仝從浩學,有出藍之譽,因而后世論畫者多以荊關并稱?!爱嫛惫谝浴扒G關”,正與詩人登臨所見山水風景相契合。然而這又非荊、關的畫筆所能到,它是只存在于詩人想象中的最真、最善、最美的畫面。詩人被這美的畫面吸引住了,急于要知道這是出自誰的手筆,因而接著以問句出之:“誰打稿,斜陽下?”“斜陽”點明時間,說明作者是在夕陽西下的黃昏登臨的,那么詩人所見之“荊關畫”,無疑是一幅“夕陽山水圖”,“畫”中所有的山水風物也無疑都被籠罩在夕陽的余輝中,從而形成一種蒼茫悲涼的意境。接著,詩人便具體為我們構畫出“荊關畫”的具體內容。“歷歷水殘山剩也”一句先總寫一筆。詩人化用杜甫“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之詩句,寫兵燹之余江山殘破的情景。“水”而曰“殘”,“山”而曰“剩”,極寫戰爭的破壞性之大,流露出詩人對戰爭的憎厭之情,為下面寫因登臨所引起的興亡之恨與身世之感交織在一起的愁情先伏一筆,且拈出“山”“水”二字,又與“荊關”之善畫山水相吻合?!皝y鴉千點,落鴻孤咽”,這二句具體寫“水殘山剩”的景象。只見在夕陽照耀下,歸鴉千點,滿天亂飛,一只孤獨的落雁正在凄涼地哀鳴。“亂鴉”一句承“山”,是詩人仰望所見,寫其高;“落鴻”一句承“水”,寫詩人俯視所聞,寫其遠。正因為高,那滿天亂飛的烏鴉就難以看清楚,只看見千萬個黑點在夕陽下明滅飄蕩;正因為遠,所以詩人只能憑聽覺判定哀鳴鴻雁的孤。這“亂鴉千點”雖是從隋煬帝詩“寒鴉千萬點,流水繞孤村”化來,但繼承中有創新,意境渾成,有出藍之妙?!爸杏袧O樵話”一句則上承“水殘山?!?,把上文所寫之景的寓意點明。這一句由于是在眼前景物中引發出來的,因而不流于抽象,形象頗為飽滿,這些形象足以引起我們對歷代政治風云變幻的聯想與思考,并可聽到作者所發出的滄海桑田的感慨,使我們也深受感染。整個上片,寫景,宛然是一幅深秋夕陽山水畫,形象鮮明,立體感強;寫情,哀婉悲切,意在言外。
“登臨我亦悲秋者,向蔓草平原淚盈把?!边^片由上片寫景轉入抒情,直抒登臨之感,點明主旨,以承上啟下。上片寫登臨所見,已暗含悲秋之意,至此水到渠成,不妨直接點破。自古以來登臨者無不悲秋,我當然亦不例外,這是從自身的悲秋意結中宕開一筆,泛寫此悲此哀自古而然,自己與古人相同。緊接著又逼進一層,收攏到自身,強調自己與古人有別,更為傷感。四顧蕭條的秋天,頗易引起人的悲凄之感。楚宋玉《九辯》就說:“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奔词故菨h武帝這樣的雄主,面對秋風,也情不自禁地唱出了“歡樂極兮哀情多”(《秋風辭》)的悲歌。然悲愁的具體內涵會因人而異。那么,有“爾許雄心”不得實現的詩人,每每登臨之際,則不免“百感茫茫交集”,以至“無端客淚,一十八灘流下”(《夜行船·郁孤臺》)。壯志莫酬,牢騷滿腹,面對秋山秋水,自然觸目傷懷,感慨萬千,哀情倍增。詩人的悲秋,實際上是包含著興亡之感與身世之感交織在一起的悲愁,這悲愁自然比一般登臨悲秋者的悲愁在程度上更深一層,以至于“向蔓草平原淚盈把”了。詩人接著寫此悲愁的深廣與永恒。詩人先拎出“自古有情終不化”,然后用“青娥冢上,東風野火,燒出鴛鴦瓦”進行具體渲染。青娥,指妙齡少女。南朝梁江淹《水上神女賦》云:“青娥羞艷,素女慚光?!兵x鴦瓦是瓦之成偶者的通稱。《三國志·魏書》云:“文帝夢兩瓦落地為鴛鴦?!边@三句,化用唐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賦得古原草送別》)與唐溫庭筠“野土千年怨不平,至今燒作鴛鴦瓦”(《懊惱曲》)
詩句,以“青娥”自喻,說明自己此“情”此“悲”也會“終不化”,這就更見其悲愁之無窮無盡,從而更加深化了全詞的主題。
上一篇:《屈大均·長亭怨》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夫之十首·青玉案》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