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
座落在南市區麗水路安仁街132號,是我國江南著名園林之一。建于明朝嘉靖三十八至萬歷五年(1559—1577年)。原為明人潘允端的私人花園,占地兩公頃,有大小景點三十多處。1982年3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豫園以龍墻為界。園內三穗堂建于1760年,堂高6米。仰山堂建于1866年,這是一座水閣式的建筑。在堂后的回廊上,可以憑欄觀賞對岸的大假山。大假山高約12米,約用2000噸武康石堆成,由明朝著名疊山家張南陽設計建造。東北角是點春堂。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時曾于此設立指揮所,現辟為上海小刀會起義歷史陳列室。中部玉華堂前的一塊玉玲瓏,是太湖奇石,高約9米,上下布滿水洞,具有漏、皺、瘦、透之美,為石中上品。東南部的內園,原是城隍廟的廟園,初建于1709年。內園山石池沼、廳堂樓臺俱全,現與豫園相連,成為“園內之園”。豫園以清幽秀麗,瓏玲小巧見長,建筑特色可與蘇州的四大名園媲美。同豫園融為一體的是聞名全國的豫園商場(即原來的城隍廟商場)。它開辟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在清代初期就逐漸形成。豫園商場現有百余家商店,經營一萬六千多種商品,具有“小、上、特、多”四大特點,成為上海獨具特色的綜合性商業中心。
〔現代散文〕 踏著黃浦江深沉而又舒緩的濤聲,穿過山林峽谷般的高樓大廈……
聽著豫園商場喧鬧而又歡樂的人聲,走過蜿蜒荷花池上的九曲長橋……
我,輕輕地叩響豫園的大門。
門開了,那兩扇朱漆大門,那一對锃亮的獸面門環,以及從大門里溢出來的一團團濃綠,都紛呈著奇妙的色彩,仿佛在召喚人們來認識它,來了解它。
住在大上海,看慣了現代化的建筑,看慣了川流不息的車隊人潮,一走進這片靜謐幽雅的古老園林,就仿佛驀然發現了鑲嵌在大都市中的一件古色古香的藝術品。有人說,豫園可以和譽滿天下的蘇州園林媲美,如果把它稱為“奇秀甲于東南”的名園,這話大概不算夸張。在這里,我把照相機對準任何一個方向,都能攝到美妙的鏡頭。瞧,小巧的假山后面,竄出一棵崢嶸的羅漢松;精致的花窗下,佇立著幾枝清秀的湘妃竹;明凈的荷塘里,倒映著一棟古雅的亭閣;樹蔭和山石間,青藤盤繞,幽徑曲折;飛檐和廊沿下,書畫琳瑯,浮雕斑駁;園墻中的那些門洞,竟然也千變萬化,無一重復,有圓的,有方的,有菱形的,有扇形的,還有葫蘆形的;即便在那道磚砌的圍墻上,也凝聚著藝人們的一片匠心——一條條用磚石瓦片鑲砌的巨龍,沿著起伏的墻脊,蜿蜒騰挪,栩栩如生……
豫園的建筑是五光十色的,光聽聽名字,就能夠讓你展開想像的翅膀,想像它們奇麗多姿的形態了。你聽聽吧:三穗堂、仰山堂、萃香堂、九獅軒、聳翠亭、魚樂榭、萬花樓、得月樓、卷雨樓……何等的繽紛,何等的多彩。這些建筑,都有著自己的風格和特點,或森嚴雄偉,或精致小巧,或臨水而筑,或傍山而立,每一角飛檐,每一根玉柱,每一扇小窗,都是一件與眾不同的藝術品。如萬花樓中的漏窗,就是極為別致的,漏窗中的窗飾是鏤雕成各種各樣花卉的磚刻,僅一扇約半米見方的窗孔中,便栩栩如生地雕出了梅、蘭、竹、菊,真可謂巧奪天工。園墻上的一些磚刻浮雕,也是令人贊嘆不已的。其中有一塊“廣寒宮”,在一塊比臉盆稍大一些的磚石上,維妙維肖地鏤刻出嫦娥,吳剛、劉海等眾多神話人物,還有層層迭迭的瓊樓玉宇,枝葉茂密的玉桂蒼松,仿佛是在雪白的磚墻上為游人開了一扇神話的小窗。
更為吸引人的,是屹立在玉華堂前的玉玲瓏。玉玲瓏,是一塊布滿洞孔的太湖奇石,它亭亭玉立,姿態婀娜,玲瓏剔透。假使從遠處望去,玉玲瓏像一匹仰天長嘯的奔馬,像一頭威風凜凜的雄獅,也像一團飄飄欲飛的云霞。如果在它下面薰香,一縷縷煙霧會從所有的洞孔中繚繚而出;倘若從它的頂端傾注一盆水,石上的洞孔也都會冒出晶亮的水花,真是蔚為奇觀。據說,玉玲瓏發現于隋唐年間,相傳是宋徽宗花石綱的遺物。我想,當年從太湖中發現這塊奇石,一直到最后來豫園落戶,一定是歷盡周折,有許多人為它灑下了血汗。
是的,在這個占地僅30余畝的園林中,每一寸土地幾乎都凝結著前人的心血,每一寸土地都閃爍著智慧的光芒。置身在這樣一種中國式的美麗古雅的環境中,不禁使人想起了它那悠久的歷史。
豫園,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了。它的主人是明朝大官僚潘允端。擔任設計的是當時上海的園藝家張南陽,他以高超的技藝,把這座園林布置建筑成江南的一個名園。后來潘家衰落,豫園一度荒蕪。直到1760年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些士紳富豪聚款買下豫園,重建樓臺,整修山石,使它又成為一個供少數人游覽賞玩的私人花園。
豫園,是和上海的一段歷史緊緊聯在一起的。一百三十多年前,黃浦江畔數萬市民揭竿而起,爆發了震驚中外的小刀會起義。豫園,成了小刀會主要將領陳阿林、潘起亮等人的指揮所。今天,當你走進宏麗的點春堂,還能依稀感受到當年那種戰斗的氣氛。小刀會將士曾經用來殺敵的刀劍,赫然陳列在堂前,而掛在正墻上的一幅圖畫,更能使人聯想起當年的情景。這是晚清著名畫家任伯年的《觀劍圖》。畫面上,幾株蒼勁的老樹和一座精巧的假山后面,一個彪形大漢正在抽劍出鞘,寶劍那鋒利的光彩,映亮了周圍幾個武士炯炯有神的眼睛……據傳說,任伯年也曾經是小刀會的一位戰士,也許他為點春堂所作的這幅《觀劍圖》,正是為了寄托對戰友的懷念之情,為了紀念這一段可歌可泣的歷史。《觀劍圖》兩側,是書法家沈尹默的一幅對聯:“膽量包空廊,心源留粹精”。這是對小刀會英雄的贊頌,也是為任伯年的畫作了很好的注解。
在豫園里還可以登山,不過這是一座大假山,是用武康石堆積而成的,像真的小山一樣。站在山頂上憑高眺望,豫園,就像一幅繽紛斑斕的古畫,一覽無遺地鋪展在我們的腳下。歡樂的游人,如同一條條彩色的小溪,流淌在畫圖中間。如果把目光投得更遠一點,還可以看到園墻外面豫園商場的人群,看到參差林立的居民住宅和高樓大廈……歷史和現實,在我的心中交織出一幅壯麗的畫卷,我想把它描繪出來,卻又感到無能為力。驀地,我想起了郭沫若來到豫園寫下的那首詩,于是,輕輕地,輕輕地,仿佛整個豫園和我一起,吟誦起這首詩來:“小刀會址憶陳劉,一片紅中起海陬。日月金錢昭日月,風流人物領風流。玲瓏玉壘千鈞重,曲折樓臺萬姓游。坐使湖山增彩色,豫園有史足千秋。”
(趙麗宏)
〔民間文學〕 明朝嘉靖年間,四川布政使潘允端衣錦榮歸,回到上海,想為自己的母親建造一座精致優美的大花園,經過一番籌劃,決定給這座園林命名為“豫園”。
要造一座出色的園林并不那么簡單,不但要有亭臺樓閣、花草樹木,其中尤以假山更為重要。潘允端當然知道,要造好假山,一定要請到江南名手張南陽,一般石工的作品是無法和他匹敵的。便派了總管,攜帶名帖,專程前往,重金禮聘。誰知這位總管去了不久,就趕回來稟報說,此人非癡即狂,如何能當此重任!原來,總管到張南陽家門前敲門,但敲了好久也無人應聲,便沿著他家的院墻,轉了一會,見有一缺處,就趴在墻頭上往里窺探。只見那張南陽正獨自一人在場地上奔來跳去,不停地擺弄著一些石塊,一會兒堆成一個奇怪的樣兒,審視良久,忽然仰天大笑;一會兒又突然伸出雙手將那堆石頭“嘩啦啦”一下子全部推倒。總管看得莫名其妙,心想怎么能請這種癲癲狂狂的人來主持建造豫園?于是,他連門也沒進,帖子也沒下,禮物也沒送,就匆匆忙忙回家復命了。
潘允端聽了這番話,心中納悶,但幾經推敲,才猛然醒悟,馬上吩咐準備車馬,隨帶厚禮,決心親自上門邀請。到了張府,潘允端說明來意。張南陽見潘允端毫無官架子,禮賢下士,十分謙虛,就應承下來,并提出三項條件:第一,必須用武康產的黃石,不用太湖石;第二,必須由他本人一手負責,旁人不得插手干預;第三,一應工匠必須邀集齊全,每餐要好酒好肉招待;何時動工,別人不得過問。潘允端求賢若渴,也就一一答應。張南陽來到潘家,就住進了園子。一天、兩天,一月、兩月,那些四方召集攏來的工匠閑著無事,張南陽更是天天喝得酩酊大醉,躺在那一大堆從武康運來的黃石堆里打瞌睡。管家心里不免有點著急,便提醒主人別上當。潘允端只把手一擺說:“不必多言,張先生自有道理!”
三個月后的一天清早,張南陽忽然吩咐各班工匠領頭的到他屋子里去。他對大家說:“各位,休養生息已好幾個月了,從今日起,該是大家出力的時候了。”說完,領著工匠們來到工地。只見他把外面的長衫一脫,拿起一柄鐵如意指揮起來。他奔上跳下,東點西指,工匠們隨著他的指點飛快地將那些黃色的巨石堆壘起來。七天之后,園林布局已煥然一新,張南陽滿意地對總管說:“快去報與你家主人,大假山已經建成,請潘大人前來過目。”說罷,他把那鐵如意“當”地一丟,回身進屋睡覺去了。
潘允端聞報大喜,急忙整肅衣冠,來到花園,果見一座大假山拔地而起,這邊看是陡壁幽壑,那邊看是重巒疊嶂;磴道蜿蜒,曲徑通幽,真是氣象萬千。潘允端緩步登山,放眼一看,啊!山間有澗,澗邊有亭,無論仰視峰頂還是俯瞰四周,情景都十分逼真,猶如置身名山之間,不由得心花怒放,連忙親自來到張南陽的住宿處,想當面致謝,不料正舉手敲門時,忽被服侍張南陽的小僮擋駕說:“張先生吩咐,現在任何人一概不見,須待過了一個時辰再說。”總管一旁聽了很不高興,憤然說道:“此人真是恃才傲上,欺人太甚!”潘允端連忙喝斥:“咄!休得胡言。張先生已竭智盡力,果然累了,應該歇歇。”說罷,就在門外石凳上坐下,專等張先生醒來敘話。
一個時辰后,張南陽神采奕奕地推門而出,見潘允端仍在門外,忙上前見禮,口稱:“多多得罪!”潘允端口服心服,也深深一揖,還禮道:“此園之成,仍須仰仗先生大力,以竟全功。”張南陽回了一揖:“豈敢豈敢!”于是,就拿出全園布局的草圖請潘允端一一過目,潘允端喜不釋手。自此兩人成了莫逆之交。
豫園建成后,果然一破陳舊格局,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成為東海之濱的一顆明珠。
(馬信芳 朱其昌 經元度整理)
上一篇:描寫《西陵峽》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鄧尉山》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