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山蒼蒼,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①。
崖崩路絕猿鳥去,惟有喬木攙天長②。
客舟何處來?棹歌中流聲抑揚。
沙平風軟望不到③,孤山久與船低昂。
峨峨兩煙鬟,曉鏡開新妝。
舟中賈客莫漫狂④,小姑前年嫁彭郎⑤。
【注釋】
①大孤:山名,在今江西九江東南鄱陽湖中,正當湖水流入長江處。小孤:山名,在今江西彭澤北長江中,與大孤山遙遙相對。②攙(chan)天:刺天。③風軟:風力柔和。④賈客:商人。莫漫狂:不要胡思亂想。⑤“小姑”句:“小姑”,諧音讀為“小孤”,“彭郎”,諧音讀為“澎浪”,即澎浪磯。小姑嫁彭郎,是一個民間傳說故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江南有大、小孤山,在江水中,嶷然獨立,而世俗轉孤為姑。江側有一石磯,謂之澎浪磯,遂轉為彭郎磯,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評說】
本詩選自蘇軾《蘇東坡全集》前集卷一○、陳邦彥《歷代題畫詩類》卷六。
李思訓(651—716),唐代畫家,字建,唐宗室。唐高宗時任江都令,武則天執政時期,不滿時政,棄官歸隱。中宗時,任宗正卿、益州長史。開元初,任左羽林大將、右武衛大將軍。畫史上人稱“大李將軍”。他善畫山水樹石,受隋展子虔的影響,開創了金碧山水的畫法。他的山水畫技法高超,得“湍瀨潺湲,煙霞縹緲”之妙。天寶中,唐明皇召他畫大同殿壁兼掩障,明皇夜聞水聲,因稱他為“通神之佳手”。(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李思訓的作品,現已罕見,今傳之《江帆樓閣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否為他所作,還有爭議。子李昭道,繼承家學,亦善畫山水,人稱“小李將軍”。
這首詩主要描寫畫面景物,不著議論。全詩押平聲陽韻,一韻到底,按內容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五句,寫畫面上大、小孤山。開端“山蒼蒼,水茫茫”,形容整幅畫面上青綠色的色調,成為大、小孤山的背景。大、小孤山山崖崩塌,徑路斷絕,險峻異常,連猿鳥都要離去,島上只有參天的樹木。第一層詩意寫盡題面上的“絕”字,極力形容大、小孤山島的險絕峻峭。
第二層中間四句,寫畫面上的客舟。客舟在江中移動,梢公的棹歌聲,高低抑揚,從遠處傳來。這兩句申補畫意,分明是稱贊李將軍畫技高妙,因為畫面是不能將歌聲表達出來的。風和日麗,客舟行進得很緩慢,看得見岸邊的平沙而一下子到不了。船在江水中上下晃動,船中人看孤山忽高忽低,“與船低昂”,好像它在歡迎客舟到來。詩人用擬人化的手法,把孤山寫活了。
詩的最后四句,重又描寫畫面上的大、小孤山。這里,詩人不再使用直接描寫的手法,改用比興、雙關、引申等藝術手段,表現出極美的、饒有情致的詩意。他用“兩煙鬟”比喻云霧中的大小孤山。“開曉鏡”,打開曉鏡,梳妝打扮,用“曉鏡”比喻長江和鄱陽湖水。大、小孤山像是兩位少女,清晨起來,打開鏡子,正在梳妝。結尾兩句,詩人別出心裁,運用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引申出“小姑嫁彭郎”的趣事,巧妙點化民間傳說,扣合李思訓的《長江絕島圖》的畫面景象,為全詩增添了無窮的意趣。
這首題畫詩沒有稱美畫家畫藝,也沒有闡發繪畫妙理,只是客觀地描寫畫面景物,再現畫境,然而讀來很有氣勢,也綽約有風趣,給人以清遠浩渺的美感享受。方東樹評本詩說:“神完氣足,遒轉空妙。”(《昭昧詹言》卷一二)評得恰到好處。
上一篇:《李仲永墨梅》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李思訓畫長江絕島圖》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