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曹學佺·八月朔日余返白下》原文賞析
西風蕭瑟動離顏,一樹衰楊不剩攀。秋老幾人猶白社,月明無主自青山。征途南北高樓外,客淚縱橫杯酒間。此別紛紛難聚首,天涯那許夢魂閑。
這首詩原題較長,堪當小序。全文為: “八月朔日,王元直招集南樓送陳汝翔之東粵,王玉生之清漳、沈從先還姑蘇,徐興公之建溪,陳維尋之聊城,蔣之才之廣陵,余返白下。”八月朔日,即農歷八月初一,仲秋第一日。南樓,不詳,當在南京,而非湖北武昌之庾樓。這一天,詩人參加了詞林名士王庭 (元直)為文友們舉行的餞別宴會,面對“悲歡聚散一杯酒,南北東西萬里程” 的情景,不由感慨萬端,寫下這首抒發離情別緒的詩章。
自宋玉《九辯》以后,悲秋與傷別就時常被聯系在一起,并以其產生的特殊的美感,激起讀者深深共鳴。這首詩正是這樣。詩以 “西風蕭瑟”興起,不僅點明季節,而且創造了一種悲涼冷寂的環境氛圍,定下全篇感情基調。離別,本是令人傷感的,韋莊就曾說: “一寸離腸千萬結” (《應天長》); 深秋時節的離別哀愁,更是“剪不斷,理還亂,……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烏夜啼》)。這就難怪離人們會被西風驚動而容顏愁慘了。
如果闊別在春日,尚有 “垂楊管別離”,依依長條,含情待話,折枝以贈,聊慰離心。而現在已入深秋,樹衰枝殘。縱有折贈之意,也早已不剩可攀之條。這又給離人心頭重重地加上一層陰冷,一片凄然,叫人黯然神傷,悲不自勝!
首聯以濃重的筆墨勾畫渲染出離別的典型環境,次聯則在這特定的場景中預想別后情形,其間隱隱道出哀愁如此深濃的原因。“白社”一詞,在本詩中有兩重含意: 一是指隱士所居以及隱居的生活。古人認為,退歸山村田園可稱之為 “隱”,不做官而浪跡于都邑市井也算得上“隱”,如王績“失路青門隱,藏名白社游” (《晚年敘志示翟處士》)講的就是這種情況。參加這次別宴的沈從先、徐興公、陳汝翔諸人均系以布衣身份游聚南京,因而詩人以隱士目之。現在,這些人即將離去,當然沒有“幾人” 留作“白社游” 了。“白社” 的另一重意思則是指當時云集南京的文士所組織的詩社——金陵社集 (后稱“白門新社”),曹學佺曾是此詩社的中堅。想從前文友齊集,詩賦倡和,雅興融融; 看今朝故人將去,各奔東西,歡會難再,不由得發出 “幾人猶白社”的深嘆。從此以后,雖然明月依舊,但已無人領賞,徒將一片清輝,空照著綿延青山。這對于詩人以及宴上諸君來說,豈非極大的悲哀,能不引起無限的惆悵么?
離別已然不可避免,加之又非一般的分離,而是朝夕相聚的文壇摯友四下星散,天涯別處,當然更讓人“意奪神駭,心折骨驚” (江淹《別賦》)。顧望樓外南北交錯的 “征途”,心知“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 (舊題《李少卿與蘇武詩》),縱使席間強打精神,傳杯遞盞,卻已自 “客淚縱橫”,一片唏噓。這一杯離別的苦酒,委實難以下咽啊!
尾聯由前面描繪離別情景轉為直抒離別之情。一聲 “此別紛紛難聚首”,包含著千言萬語和深重的嘆息。朝政腐敗,國勢日蹙,前途黯淡,別易會難。此席一散,天各一方,雖然友情仍將一如往昔,也只有魂來夢里才有相會之期。從今后,“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海角尋思遍”(晏殊《踏莎行》),情牽夢繞,怕是片刻也不得寧靜安閑的了。
一首普通的話別之詩,能寫得如此動人,確屬不易。關鍵是緊扣離情這一中心,將情與景巧妙結合,層層深入,反復渲染,創造出悲涼深沉的意境。而語言的凝練優美,音節的流轉諧暢,也增添了詩歌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古詩《譚嗣同·兒纜船》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