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敢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768—824),字退之,南陽(今河南孟縣)人。貞元八年進士,曾任監(jiān)察御史、國子監(jiān)祭酒,官至吏部侍郎。他任監(jiān)察御史時曾上書請寬關(guān)中民徭,結(jié)果被貶為陽山令。唐憲宗元和十二年他隨從裴度平定淮西藩鎮(zhèn)吳元濟之亂,出了不少謀策。元和十四年(819年)唐憲宗迎佛骨入禁中,他又上書諫阻,觸怒皇帝,幾乎被處死刑,后貶為潮州刺史。韓愈的思想比較復雜,他反對迷信佛教,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反對六朝以來淫靡的文風,反對駢體文,提倡古文運動,但他卻又支持宦官俱文珍一伙的勢力,反對王叔文等人的政治革新派,以維護儒家道統(tǒng)為己任,等等,都表明他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韓愈的散文成就更大。他的詩力求新奇,印象強烈,但有時“以文為詩”,有些流于險怪。
韓愈在文藝理論上是主張不平則鳴的,他說: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水之無聲,風蕩之鳴;……金石之無聲,或擊之鳴。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懷。凡出乎口而為聲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送孟東野序》)他的這篇憤慨朝奏夕貶的詩,就是“不得其平則鳴”的代表作。
唐憲宗李純在元和十四年要把一塊佛骨迎入禁中,準備了十分隆重的禮儀,要工農(nóng)民眾和文武百官焚香頂禮,跪路迎接。一向就反對佛教迷信的韓愈,上書皇帝,直言相諫,在奏書《論佛骨表》中,大膽指斥皇帝之所好所為,是“傷風敗俗,傳笑四方”。唐憲宗見奏表非常惱火,下令殺掉韓愈,由于有裴度、崔群的齊力挽救,韓愈得免死罪,被貶為潮州刺史。韓愈從長安去貶所的途中,路經(jīng)商縣西北的藍關(guān),遇見了一場大雪,使征馬難行,這時韓愈想到自己因革除弊政被貶,孤忠激憤,慷慨難平,加上貶途的阻難,更感悲傷,滿腹怨情無處訴,偏巧在藍關(guān)遇見了自己的侄孫韓湘,韓愈把過去的不平,仍有的忠直,眼前的困阻,未來的失望,都以詩的形象概括,寫給了自己的親人。
詩的首聯(lián)從朝奏夕貶展開,這是寫被貶之速。韓愈朝進奏章,勸阻迎接佛骨,晚上就接到了被貶潮州的上旨。這樣對比因果的聯(lián)系,把皇帝決斷的經(jīng)率,聞忠言而逆耳,以及專斷寡恩的特點,都強烈地表現(xiàn)了出來。在君主專制制度下,臣奏君貶是常事,特別是犯顏進諫更多受貶。然而中國歷史上的一些忠直耿介之士,特別有一種“臨危不愛身”的品質(zhì),他們都與屈原一樣,“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里的韓愈也有這種精神。但韓愈進諫當天就得貶,這是他前所未料的。對于被貶之速,韓愈抒發(fā)了激憤不平,中心點在于因由果報的時間之速。所以兩句詩雖是直接流利的事態(tài)敘述,但內(nèi)里卻充滿了怨責之情。
韓愈在詩的第二聯(lián)中寫的是被貶之冤。把朝奏夕貶的不平之憤又推進了一步。詩中表明,自己諫迎佛骨的表章,動機完全是一片忠心, “欲為圣朝除弊事,敢將衰朽惜殘年!”忠心為國,得到的是貶謫遠州,這是無過之貶,所以是使人不能不激憤的。韓愈雖未料到朝奏夕貶之快,但對于強諫必然遭貶,卻是早有準備的,那時就曾想,為了掃除朝廷里的弊事,自己不應茍且偷安,不敢因年老體衰而顧惜余生。韓愈“除弊事”有這種準備,并不意味著得此貶謫則可以心安理得,他在情緒中流露出,把一個懷有忠心、敢除弊事的老臣貶謫遠方,是極度不公的,失望、憤怨,無可奈何的心情溢于詩外。
第三聯(lián)寫的是被貶之途。韓愈離開長安到了藍田關(guān),這時回望長安,眼中只見終南山上層云橫遮,京城被阻斷在遠處,心中一片迷茫,不知“家”在何處。“家何在?”有身家無寄的渺茫感,有見逐于朝廷的失意感。而“雪擁藍關(guān)馬不前”的詩句,則是借景物以寓深情。大雪阻路,馬難前行,這是自然實景,這景況出現(xiàn)在韓愈眼前,正好可以寄托韓愈當時的情感。詩人留戀長安,不忍離去,路上的雪擁馬駐,正是人的內(nèi)心意向的物態(tài)表現(xiàn)。所以直接看字面表現(xiàn),好象是馬不愿前行,實際正是人不愿前行的外化描寫。這兩句詩是眼前景與心中情的完美統(tǒng)一,它在韓愈詩中是很有藝術(shù)地位的。
第四聯(lián)寫的是被貶之悲。韓愈在藍關(guān)偶然遇見了侄孫韓湘。這患難途中的親人相見,詩人認為是有意的,是韓湘對韓愈有惜老憐貶之意,但韓愈也把它看成似有天意支配,讓韓湘來給他的悲劇作一個收結(jié):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中途上就說出了人到去處才可能說下的遺囑,生時就料到了必將如何死去,豈非人生之至悲大痛!
在韓愈的詩作中,這是一首最動感情的詩,加上作為律詩的對仗工整、韻腳音節(jié)響亮,另兼,雖然愁思濃重,然而詩的意境卻開放得很遠,因而詩的動情力很強。
上一篇:陸游《書憤》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駱賓王《在獄詠蟬》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