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此詩重在寫意,因而詩的基點乃是第二句“病夫危坐了清明”。其前一句及后兩句,都是圍繞著這一句而形成的,從寫意的角度講,它們構成了意的歸向與意的寄托。
“卷地風拋市井聲”,這句從詩題“清明”來講,是說當時春風驟起。其實從意的角度看,所突出的正是這種“市井聲”隨風四起。處于這種境地中的作者,自然不可能傍若無事,因而在一片市井聲中他只是“病夫危坐了清明”。危坐指敬謹端坐,以此度過清明。這句與上句相聯系,似乎含有一種作者的選擇,“危坐了清明”正是從前面一片市井聲中所表示出的選擇,就意而論,它恰好顯示出意的歸向。
后面兩句“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也是表面寫清明時節景象。薄暮時分,落日余暉柔和而又深沉地涂抹著大地,迷人的光影隨著日色的隱設而不斷地變換,春風吹過,裊娜多姿的楊柳頻頻地舞動著,紛紛揚揚的花絮上下翻飛,嫵媚無限。清明時節的自然景狀顯示出其美好欣悅的微笑,這恰巧與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形成鮮明對比。而作者于中“一簾晚日看收盡”,端坐一方,注視著斜暉脈脈地流盡,從意的角度看,則進一步表示了其意的歸向與寄托。在清明時分世俗的呼號與獨賞自然之間,作者選擇了后者,這中間的情趣自不難揣測。
上一篇:惠洪《舟行書所見》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吳濤《絕句》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