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紫萸香慢》原文賞析
送 雁
恨沙蓬、偏隨人轉,更憐霧柳難青。問征鴻南向,幾時暖返龍庭。正有無邊煙雪,與鮮飆千里,送度長城。向并門少待,白首牧羝人,正海上、手攜李卿。
秋聲。宿定還驚。愁里月,不分明。又哀笳四起,衣砧斷續,終夜傷情。跨羊小兒爭射,恁能到, 白蘋汀。 盡長遍排人字, 逆風飛去, 毛羽隨處飄零,書寄未成。
屈大均少時曾參加抗清活動,廣州陷落后削發為僧,曾遠游陜西、山西(當時稱并州、代州、云州 )一帶。自康熙五年至七年(1666—1668),先生正當茂富年華(37~39歲),代北一帶又多民族抗爭史跡,這幾年中,觸景生情寫了許多詩詞。這些詩詞多是先生一生中富有思想性、藝術性的佳作。即以詞來說: 《紫萸香慢·代州九日作》、《八聲甘州·榆林鎮吊諸忠烈》、《凄涼犯·再吊榆林諸烈》、《浪淘沙慢·綏德秋望》、《蘭陵王·云州旅次》、《關河令·延綏清明所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
這首詞題為《送雁》,這時先生正寓居代州,即今雁門關一帶。時當深秋,正是北雁南歸時候; 而雁門關是古來戍守之地,又是與雁有關聯的地方,據《山海經》云: 雁門,飛雁出其間亦曰陘嶺。所以這首詞必然是一首有所寄托的詠物詞。我們進一步來看看這首詞的結構、思想內容和表達手法。上片前三句是以沙蓬枯拔隨風飄泊、秋柳搖落盡失青翠的比興手法領起全詞,并指明是在深秋季節。沙蓬是在砂磧中生長的一種蓬草,秋后草枯常因風連根拔起隨風沙而飛轉; 故常用以比喻人的飄泊不定。這里用了一個“恨”字、一個“憐”字,就已定下了感傷的情調。深秋正是雁南飛的時候,所以下兩句就是用以扣《送雁》這一主題。人們看到南歸的大雁,不禁要為它送行,并要問候一句,你們什么時候再回到北方來呢?這當然要等到明年春暖的時候了。“龍庭”指古代匈奴的王庭。李白的《古風》詩中曾有“昔到雁門關,今戍龍庭前”的詩句,這一帶正是以前匈奴常出沒的地方。以下三句更進一層說明現在北國即將是風雪交加的時候,迅風一瞬千里,還是乘風送你們飛過長城吧! ”“鮮飆”指大風,謝眺《夏始》詩中有“對窗斜日過,洞幌鮮飆入” 的句子。下面四句正是聯想到歷史上的故實,寄托著作者的情思。大意是說,當你們將飛離并州邊境的時候請等一等,因為白發的牧羊人蘇武,他正在北海邊與李陵握手告別,也將南歸漢朝。這里引用的是蘇武牧羊和蘇李際會的典故。蘇武,字子卿;漢武帝時以中郎將出使匈奴,被扣留并被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一帶)邊,仗節牧羊受盡苦辛,十九年后始得歸還。李陵是漢武帝的將軍,多次與匈奴征戰有戰功,天漢二年李陵又率軍五千出塞,與匈奴單于(王)戰,力屈乃降。在匈奴中曾與蘇武相會。蘇武歸漢時曾給李陵去信,李陵也有回信給蘇武,即《古文觀止》中所載的《李陵答蘇武書》。詞中說蘇武與李陵握別,不一定是史實,但確是有過書信來往。詩詞用典得其意即可,不必深究細節。至于李陵的為人,歷史上也是褒貶不一,這里不多羅列,但作者本人對李陵是不贊許的。他在同時期所作的《云州(即今大同)秋望》詩中有“遙尋蘇武廟,不上李陵臺”句,可見他是很重視氣節的,這也和他的生平有關。
下片則又深入地寫景寫情,以表達當時的動蕩不定的時勢和作者忐忑不安的心情。前兩句是說,在這秋聲里,即使暫時有所居止了,也還是不'時要被驚醒的;接著進一步說,這種令人愁傷的歲月,一切事情是看不清楚的。何況又有哀怨的胡笳四起,斷斷續續的搗衣砧聲, 不能不令人傷感,徹夜難眠。這雖是說給歸雁聽的,實則已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二者混為一體了。最后更為飛雁耽心,怕它們遭人暗算。在這廣闊的草原上,很多牧羊胡兒難免爭射飛雁! 這樣,你們還能平安地飛到水平汀綠的南國嗎?“跨羊小兒爭射”句出自《漢書·匈奴傳》:“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這隱喻胡兒將要傷害大“人”的意思,也正是作者自身所處的環境不能不有所擔心。盡管你們排成“人”字橫空迎著逆風飛去,但恐怕也難免隨時有遭到暗箭的危險。我想讓你們帶去的書信,恐怕也難以寄到。這里“逆風”二字很有深意,因為深秋多西北風,雁南飛正是順風,而這里卻用了“逆風”,這當然不是誤謬,而是有意的構造。“雁足傳書”也是蘇武的故事,這已是眾所周知,不多作解釋了。這首《送雁》詞可以說是屈大均的代表作之一;因為他藉詠雁傳達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筆法上也很有特色,所以葉恭綽評曰:“聲情激楚,噴薄而出”。歷代詞作家寫雁的也有數人,蘇軾的《 卜算子》一闋,膾炙人口,但是否是詠雁,詞評家也議論不一。南宋張玉田的一首《解連環》是詠孤雁的,也為詞評家評為佳作,詞中有“寫不成書,只寄得相思一點”二句,多為人們贊譽傳誦,因全詞較長,不全錄了。
上一篇:《張景祁·秋霽》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夫之十首·綺羅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