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陳人杰
詩不窮人,人道得詩,勝如得官。有山川草木,縱橫紙上;蟲魚鳥獸,飛動毫端。水到渠成,風(fēng)來帆速,廿四中書考不難。惟詩也,是乾坤清氣,造物須慳。
金張?jiān)S史渾閑,未必有功名久后看。算南朝將相,到今幾姓;西湖名勝,只說孤山。象笏堆床,蟬冠滿座,無此新詩傳世間。杜陵老,向年時也自,井凍衣寒。
在精神財(cái)富與物質(zhì)財(cái)富的天平上,中國的讀書人習(xí)慣于將追求的砝碼壓在前者。這已經(jīng)成了民族深層文化心理的固有形態(tài)。“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向?yàn)槭廊朔Q道。孔子《論語·述而》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只要精神充實(shí),對于物質(zhì)享受沒有過高的要求,對于不義之富貴,看得很輕。他還主張“興于詩”。即詩篇使人振奮。既說了人要有點(diǎn)精神,又說了詩最能反映人的精神狀況,最能使人精神振奮。中國乃詩國,詩與民族精神自然是有聯(lián)袂關(guān)系的。陳人杰這首《沁園春》,是一首說理述志之作,表述了作者“詩不窮人”和“得詩,勝如得官”的意念。
“詩不窮人”說明了“詩”與“窮”二者之間本無因果關(guān)系,旨在消解長期郁積于人們心理上的一個誤解和錯覺。司馬遷身遭厄運(yùn)而發(fā)憤著述《史記》,于是有了很多身遭不幸之人發(fā)憤著書立說的故事,于是又在許多人的頭腦中,形成文學(xué)之取得大成就者多有不幸的人生經(jīng)歷的印象。作者針對世人頭腦中這種印象和錯覺,開門見山地提出自己作詩不會使人窮困的見解。“詩不窮人”似取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語意。序云:寒士作詩“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歐氏指出,不是詩使人窮,而是人窮之后才發(fā)奮作詩,以求心理平衡,故力求精工。陳人杰與歐氏所見相同,都對“詩”與“窮”的關(guān)系提出了比較恰當(dāng)?shù)囊娊狻?/p>
緊接“詩不窮人”之后,詞人提出了“得詩,勝如得官”的觀點(diǎn)。然后不以詞的上、下闋分層次,直至詞之終了盡說“得詩,勝如得官”的道理。詞人用意境轉(zhuǎn)換的方法使說理層層遞進(jìn)。
從“有山川草木”到“飛動毫端”為第一層。講作詩可以從紙上、毫端領(lǐng)略大自然的神韻,使精神得到滿足。歐陽修在《梅圣俞詩集序》中寫道:“凡士之蘊(yùn)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顛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fēng)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語意與之暗合。作者所寫作詩者的感受,誠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寫道的那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fēng)云而并驅(qū)矣。”作詩可以將自己的才情、神趣同風(fēng)云而并駕奔馳,這種精神享受當(dāng)然是“得官”者所難以得到的。
從“水到渠成”到“造物須慳”為第二層。從“得詩”與“得官”的難易程度來寫“得詩”勝于“得官”。詞人先說得官不難,“水到渠成,風(fēng)來帆速,廿四中書考不難。”唐朝的郭子儀為官三十余年,于國有赫赫功績,在當(dāng)時每年考察官員,任滿一周年為一考的情況下,郭子儀共得了二十四考,通常看去已是非常不易,但在作者看來,二十四考得之不難,只不過是水到渠成,時世使然而已。接著詞人述說詩之難得。認(rèn)為只有詩是“乾坤清氣”,造物者不是輕易以之送人的。曹丕《典論·論文》曰:“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qiáng)而致。”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曰:“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tǒng)其關(guān)鍵……關(guān)鍵將塞,則神有遁心。”前者講氣有清濁,后者講氣為關(guān)鍵。可見要得詩,必須先得天地間之“清氣”,故謂得詩難于得官。
詞的下闋為第三層,從留名后世是否久遠(yuǎn)著眼,寫“得詩”勝于“得官”。西漢宣帝時的四大家族金張?jiān)S史之流,堪為煊赫一世的達(dá)官貴人,從很久以后的今天來看,與世未必有什么功名,實(shí)質(zhì)上不過是一幫“渾閑”之輩。算一下南朝時偏安江南的宋齊梁陳諸國,將相只掌遮天,高門大姓林立,皇親國戚、奸佞權(quán)貴們比肩繼踵地游覽西湖勝景,可是到了今天有幾個能為人們所傳頌?zāi)? 一提起西湖名勝,人們只想到當(dāng)年隱居西湖孤山、梅妻鶴子的“得詩”者林逋。那些“象笏堆床”、“蟬冠滿座”的皇門宦族,可以將高官厚祿世襲于后,卻沒有象林逋這樣的清新美麗的詩歌傳諸后輩和人世之間。再說那詩圣杜甫吧,雖然一度看去不過是一個“井凍衣寒”的窮老頭兒,但他卻因多得“乾坤清氣”而詩富五車,名播百世。對比之中,詞人灼熱的褒貶、愛憎之情溢于言表。
全詞說理透徹,層層遞進(jìn),意隨情轉(zhuǎn),從容不迫,至今讀來,仍然能給人以作詩為文之道和人生哲理的啟迪。
上一篇:《楊柳枝詞·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王維吳道子畫·宋·蘇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