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十首·綺羅香》原文賞析
讀《邵康節遺事》: 屬纊之際,聞戶外人語,驚問所語云何? 且云:“我道復了幽州。”聲息如絲,俄頃逝矣。有感而作
流水平橋,一聲杜宇,早怕洛陽春暮。楊柳梧桐,舊夢了無尋處。拚午醉、日轉花梢,甚夜闌、風吹芳樹。到更殘、月落兩峰,泠然蝴蝶忘歸路。
關心一絲別掛,欲挽銀河水,仙槎遙渡。萬里閑愁,長怨迷離煙霧。任老眼、月窟幽尋,更無人、花前低訴。君知否、雁字云沉,難寫傷心句。
這首長調是作者讀了一則《邵康節遺事》有所感興而寫的。邵雍,字堯夫,謚康節,是北宋哲學家,對易理研究很深,居洛陽四十余年,遺事很多。這則遺事是說在他臨終的時候,聽見窗外有人說話,驚問是在說什么? 并且說,我以為是幽州光復了呢! 聲細如縷,不多時就去世了。作者對這則遺事感到的是什么?看來核心是“我道復了幽州”。幽州是中國的古十二州之一,歷代所指區域雖有些變化,多數是指京兆(今北京周圍)冀北一帶。在北宋后期常為遼所占據。邵
雍是北宋人,臨死前還對這些失地有所關懷。王夫之曾在桂林參加抗清活動,失敗后隱居石船山不出,但他作為明遺民對明朝的滅亡興復還是十分關心的。而當時情況,大局已定,恢復無望,所以他在詞中也沒有寄托多大希望,只是表達了感嘆和懷戀之情而已。
詞的開頭三句:“流水平橋,一聲杜宇,早怕洛陽春暮。”既是以寫景興起,也兼及邵康節當時的情況。杜宇是鳥名,據《成都記》記載: 杜宇本是古蜀帝的名字,又號望帝;死后其魂化為鳥,名杜鵑,亦曰子規,啼聲凄哀,常借喻凄愴景象。王夫之并不是洛陽人,這里為什么要提洛陽呢?這就是因為邵雍當時居洛陽,這里就暗喻小序中的邵康節遺事; 又據《聞見錄》: 洛陽舊無杜鵑,邵康節行天津橋,忽聞杜鵑聲,曰: 不及十年其有江南人以文字亂天下者乎?這些故實亦可轉用。以下承接兩句:“楊柳梧桐,舊夢了無尋處。”前句借喻春秋,是說過了多少春秋,舊夢是無處可尋了。這舊夢是什么?這里有邵康節的夢幻,也有作者的夢想;也就是遺事中那句話的真實涵義。“拚午醉、日轉花梢,甚夜闌、風吹芳樹。到更殘、月落兩峰,泠然蝴蝶忘歸路”一大段四長句,極寫作者“有感”的悵望之情。時間采用了日午、黃昏、深夜三個節序,前三句連用了中間帶逗的句式,歸結于蝴蝶迷夢的悵惘意境,筆法上極盡迭宕、迷惘、纏綿之致。“泠然”,《莊子·逍遙游》:“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有瀟灑凄清之意。這里的“蝴蝶”也可以莊周的蝴蝶夢解,與前句舊夢相呼應,意境較好。上片可以分為這三個段落來讀,表達了由邵康節遺事結合眼前的景色,觸發作者的情懷。
下片則將思路更擴展到霄漢,延伸到古典中去,以尋求對所關心問題的解答。但這是枉然的,沒有人可以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下半闋也可以分三段來讀。前三句作一段: “關心一絲別掛,欲挽銀河水,仙槎遙渡。”第一句是語意雙關的句子,既指邵康節彌留時絲之一息,尚牽掛幽州光復的情況; 也指作者耿耿關懷故明是否有可能光復的思緒。而這正是作者所關心的核心問題。“欲挽銀河水”,見杜甫《洗兵馬》詩:“安得壯士挽天河,盡洗甲兵長不用。”張元干《石州慢》: “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即要擊退金兵,收復中原之意。李處全《水調歌頭》亦有“胡塵未掃,指揮壯士挽天河”之句。聯系序中收復幽州之語,則此處亦有收復中原之意。“仙槎”是個故實。“槎”就是木筏或竹筏。張華《博物志》載有人乘槎直上天河,見到牛郎織女的故事。此處謂詞人在收復中原后乘仙槎去尋訪故主。亦有岳飛“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之意。此處亦似有擊楫中流,揮師北伐之意。第二段則進一步說,這種愁緒是長遠的,而且如同迷蒙的煙霧一樣,看不到盡頭。“任老眼、月窟幽尋,更無人、花前低訴。” “月窟”即月宮,摯虞《思游賦》:“擾蟾兔于月窟兮,詰姮娥于蓐收”,“蓐收”神仙名。就是用昏花的老眼,到月宮的幽靜處尋遍,也找不到你所要尋求的人來向你訴說。最后一段以低沉的句子“君知否、雁字云沉,難寫傷心句”作結,是說,即使讓會寫字傳書的鴻雁從云中落下來,它也無法替你寫出傳遞這種傷心的書信。情緒是悲痛的,但郁悒中也蘊藉著灑脫,也是“哀而不傷”的。
對于這首詞,葉恭綽在其《廣篋中詞》評云“纏綿往復,忠原之遺”,確是表達出作者獨創的境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論述過:“世譏明詞纖靡傷格,未為允協之論。明詞專家少,粗淺蕪率之失多,誠不足當宋元之續,唯是纖靡傷格……僂指不過數家,何至為全體詬病。洎乎晚季,夏節愍、陳忠裕、彭茗齋、王姜齋(即王夫之)諸賢,含婀娜于剛健,有風騷之遺則,庶幾纖靡者之藥石矣。”這一段議論還是比較公正的。象王夫之這首詞絕無纖靡之感,確具沉郁剛健,有風騷之遺音。
上一篇:《屈大均·紫萸香慢》原文賞析
下一篇:《凌云翰·蘇武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