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吊古戰場文》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李 華
浩浩乎平沙無垠②,敻不見人③。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④,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⑤,獸挺亡群⑥。亭長告余曰⑦:“此古戰場也。嘗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傷心哉! 秦歟漢歟?將近代歟⑧?
吾聞夫齊魏徭戍,荊韓召募,萬里奔走,連年暴露⑨。沙草晨牧,河冰夜渡;地闊天長,不知歸路;寄身鋒刃,膈臆誰訴⑩?秦漢而還,多事四夷(11);中州耗斁(12),無世無之。古稱戎夏(13),不抗王師(14);文教失宣(15),武臣用奇。奇兵有異于仁義,王道迂闊而莫為(16)。
嗚呼噫嘻! 吾想夫北風振漠,胡兵伺便(17);主將驕敵,期門受戰(18)。野豎旄旗,川回組練(19)。法重心駭,威尊命賤。利鏃穿骨,驚沙人面(20)。主客相搏,山川震眩。聲析江河(21),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22),凜冽海隅(23),積雪沒脛,堅冰在須。鷙鳥休巢,征馬踟躕;繒纊無溫(24),墮指裂膚。當此苦寒(25),天假強胡(26)。憑凌殺氣(27),以相剪屠(28)。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尸填巨港之岸(29),血滿長城之窟。無貴無賤,同為枯骨,可勝言哉(30)!
鼓衰兮力盡,矢竭兮弦絕;白刃交兮寶刀折,兩軍蹙兮生死決(31)。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淅淅(32)。魂魄結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冪冪(33)。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傷心慘目,有如是耶?
吾聞之,牧用趙卒(34),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漢傾天下,財殫力痡(35)。任人而已,其在多乎(36)?周逐獫狁(37),北至太原,既城朔方(38),全師而還。飲至策勛(39),和樂且閑,穆穆棣棣(40),君臣之間。秦起長城,竟海為關,荼毒生民,萬里朱殷(41)。漢擊匈奴,雖得陰山(42),枕骸遍野,功不補患。
蒼蒼蒸民(43),誰無父母?提攜捧負,畏其不壽。誰無兄弟?如足如手。誰無夫婦?如賓如友。生也何恩?殺之何咎?其存其沒,家莫聞知;人或有言,將信將疑。悁悁心目(44),寢寐見之;布奠傾觴,哭望天涯。天地為愁,草木凄悲。吊祭不至,精魂無依,必有兇年,人其流離(45)。
嗚呼噫嘻! 時耶命耶? 從古如斯! 為之奈何? 守在四夷(46)。
〔注釋〕
①本篇選自《唐文粹》。②浩浩,無邊無際的樣子。無垠,無邊。③敻(xiong兄去聲),遠。④黯,心神沮喪的樣子。⑤飛,《唐文粹》作“非”,據《全唐文》改。⑥挺,同“鋌”,快速奔跑。⑦亭長,地方小吏。秦漢時每十里建一亭,設亭長一人,掌治安等事。唐代亭長職責大致相同。⑧將,還是。⑨暴(pu曝)露,指在野外冒風雨,頂寒暑,辛苦奔走。⑩腷(bi必)臆,憂郁苦悶。(11)事,此處指戰爭。夷,與下文“戎”、“狄”,都是古代漢族對少數民族的辱稱。(12)中州,中原。耗斁(du妒),消耗破壞。(13)戎夏,指中原與四境。(14)王師,天子的軍隊。古代認為天子以禮樂教化安天下,有征無戰,天下都不敢抵御。(15)文教,指古代帝王用以統治天下的禮樂教化等典章制度。宣,宣揚,提倡。(16)王道,以文教統治天下;與用武力制服天下的“霸道”相對。迂闊,迂遠而不切實際。莫,沒有人。(17)胡,指北方、西方的少數民族。伺便,猶趁便。(18)期門,猶轅門,即軍營營門。因中原主將驕敵,麻痹大意,故胡兵攻至營門才倉促應戰。(19)組練,組甲(軍士所穿)和被練(步卒所服),此處借指士兵。(20)入面,撲面。(21)析,《唐文粹》、《全唐文》均作“折”,此據《四庫全書·李遐叔文集》改。(22)至若,至于。窮陰,嚴冬天陰。凝閉,云層凝聚密閉。(23)海隅,海角。指中原與北、西方少數民族地區接壤的瀚海邊遠之地。(24)繒,絲織品。纊(kuang況),絲綿。繒纊,指衣服。(25)當,值。(26)假,同“借”。因為北、西方少數民族習慣于寒冷的天氣,所以說天借給強胡以方便。(27)憑凌,憑借某種有利的條件去侵犯別人。(28)剪屠,攻擊殺戮。(29)填,填塞,此處指堆積。巨港,大河。(30)勝(舊sheng生,今sheng圣),盡。(31)蹙(cu促),迫近,此處指兩軍接觸。(32)淅淅,指風氣蕭瑟。(33)冪(mi密)冪,陰慘密布的樣子。(34)牧,指李牧。《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載:戰國末年,趙國良將李牧守雁門郡(今山西北部),謹慎守備,不輕易出戰,后一舉大破匈奴十余萬騎。降服林胡(北方少數民族)。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近趙邊城。(35)殫(dan單),竭盡。痡(pu鋪),疲病。(36)其,猶“豈”,表示反語。(37)獫狁(xian yun險允),同“獫狁”,周朝時北方少數民族,秦漢時稱匈奴。周宣王時,獫狁入侵,尹吉甫率兵擊之,逐至太原(今寧夏固原一帶)而歸。《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獫狁,至于太原。”(38)朔方,古地名,在今寧夏靈武一帶。(39)飲至,古代指軍隊出征凱旋,還至宗廟告祭,而后飲酒慶賀。策勛,把功勛記載在簡策上。(40)穆穆棣棣,指儀態端莊美好、嫻雅安和的樣子。(41)朱殷(yan煙),指鮮血。朱,紅色。殷,赤黑色。鮮血本紅色,時間一久,凝結而變為赤黑色。(42)陰山,山名,今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的統稱。漢武帝時,衛青、霍去病北征匈奴,控制了陰山一帶,但漢朝士卒死傷數萬。(43)蒸,同“烝”,眾。(44)悁悁(juan捐),《唐文粹》作“娟娟”,據《全唐文》改,憂悶的樣子。心目,指內心。(45)其,猶“將”。(46)守在四夷,語出《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古者天子,守在四夷。”意謂施仁政,行王道,四夷為天子守土,就可以免于戰爭。
〔分析〕
李華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吊古戰場文》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唐文名篇。文章起得十分突兀,給人以滿目凄涼之感:這是一片寥無邊際的曠野,人跡罕至,只有彎曲如帶的河水和重迭交錯的群山靜靜地陪伴著它;這兒風聲悲鳴,日色昏暗,飛蓬亂轉,寒氣凜冽,使人魂銷魄失,連飛禽走獸也感到膽顫心驚,不敢在此稍停。以這幅畫面為背景,作者巧妙地借亭長之口點明題目,并引出“嘗覆三軍”一語,來展開聯想,回顧上下數千年的歷史,抒寫憑吊之意。
作者首先指出,之所以“嘗覆三軍”,乃是“多事四夷”、好戰之故。戰國以來,尤其是秦漢之后,為了征服“四夷”,開邊拓土,戰爭連年不斷,宣文教、行王道的做法被棄而不用。接著,作者以自己得到的傳聞意象,加上想像發揮,酣暢淋漓地描寫出古戰場上殘酷的戰爭場面:胡兵憑借有利的地理和氣候條件,向中原軍隊發起猛攻。而中原將帥卻驕橫輕敵,倉促應戰;士卒懾于嚴酷的法威,不得不拼命搏斗,但終究逃脫不了滅亡的結局。尤其在那嚴寒的季節,胡兵更是橫行無忌,所向披靡,中原軍隊被殺得“尸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上面兩段的句式甚為整飭,以“吾聞夫”、“吾想夫”、“至若”分別領起三節文字,將戰爭的氣氛由緊張推向激烈,進而發展到驚心動魄的境地,而作者的情感也漸趨惻愴沉痛,并一發而不可收,遂化而為哀歌,騷體句段的出現正是作者這種感情發展的必然結果。騷體的文意雖與前段重復,但情感則更為慘痛:“降矣哉終身夷狄,戰矣哉暴骨沙礫”,可謂字字酸苦,哀怨之極。騷體句段中關于戰場慘狀的描繪寫得尤為動人:血戰之后,尸骸遍地,彤云密布,萬籟俱寂,動天地,愁鬼神。真是一字一淚,令人不堪卒讀。
在充分地表現了戰爭的殘酷之后,作者筆鋒一轉,又回到對歷史的回顧和思索上來,以表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先通過對比,說明了解決邊患的關鍵在于用人是否得當,而不在于人力物力的多寡;然后再通過對比,揭示出解決邊患的辦法在守而不在戰。慨古即以傷今,懲前正是惕后,唐玄宗好大喜功,有“吞四夷之志”,他的黷武擴張政策給百姓帶來了苦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是有感而發的。
行文至此,已經褒貶分明,可以結篇。但作者又生奇筆,用一組疑問句帶出一段關于戰沒者家中情形的抒寫,這與前文寫古戰場氣氛之愁慘,事雖異而意則同。作者反復渲染古戰場的黯淡愁慘,描繪戰爭場面的驚心動魄,揭示將士必死的命運,痛訴家人無盡的哀思,正是為了突出窮兵黷武之弊,為了將自己“守在四夷”的主張表達得更為有力,“守在四夷”這幾個字點出了全文的中心,收得陡然,十分警策,與開頭的突起也互為呼應,頗具匠心。
本文之作,與李華的經歷有關。天寶十載(公元751年)唐軍討伐南詔失敗,八萬將士,死者六萬。而玄宗猶不罷兵,在長安、洛陽兩京及河南、河北兩府召募士兵,準備再征南詔。當時無人應募,“楊國忠遣御史分道捕人,連枷送詣軍使”,“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聲振野。”(《資治通鑒》)李華這時正在河南府治下的伊闕縣任縣尉,他親眼目睹了這場戰爭給百姓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幾年之后,也即天寶末年,李華在監察御史(或右補闕)任上,又曾奉使朔方,對北方古戰場悲涼的景象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對百姓的感情、對國事的憂慮,因為奉使朔方而變得更加強烈,于是,就在《吊古戰場文》中盡情地表現了出來。所以,《吊古戰場文》名為吊古,實際上是“主文而譎諫”之作,是一篇具有鮮明的反黷武傾向的特殊的諫表。本文寫得聲調激楚低沉,給人以凄愴壓抑之感,這正是作者匠心之所在;李華就是要以情動人,達到動人主之心的目的。
《吊古戰場文》主要采取賦的形式,竭力鋪陳,多方渲染,奇峰迭起,曲盡變化之能事。在句式上,雖還沒有脫去駢偶的痕跡,但已經很少意思相同、形式呆板的俳句,而代之以自然流暢、音節和諧、情景交融的對偶或散句,已具唐代古文的氣勢。在用韻上,平仄相間,與內容的表達正相切合,非常有利于吟誦。
〔評說〕
吳楚材等《古文觀止》:“通篇只是極寫亭長口中‘嘗覆三軍’一語。所以‘嘗覆三軍’,因多事四夷故也。遂將秦、漢至近代上下數千百年,反反復復寫得愁慘悲哀,不堪再誦。”
浦起龍《古文眉批》:“戰場所在多有,文則專吊邊地,非泛及也。開元、天寶間,迭啟外釁,藉以諷耳。與少陵《出塞》詩同旨。”
余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開首劈空畫出一幅古戰場圖,能于景中含情。因借亭長點題,而以‘嘗覆三軍’,引出吊意。起得甚好,秦漢近代數語,領一篇之局。隨撇開中國戰爭,而以多事四夷之故。語有本原,論極精確。于是由陣而戰,由戰而覆,就邊地時勢上摹寫一通,以見其可吊。復從既覆后追交戰時,就士卒意境中摹寫一番,以見其可吊。詞意俱極悲切。繼以趙漢周秦之邊事,互較得失,而歸重于用人;繼又以民生至情之真摯見驅,無罪而死于戰場之慘不可言,流禍無已。末以‘守在四夷’作結,結出文教宜宣意。是于可吊中更想出可賀處來,極奇警復極正大。觀牧之所著《罪言》、《戰論》等篇,自知此文之寄意深切矣。”
上一篇:散文賦《召公諫厲王弭謗》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后出師表》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