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詩詞鑒賞《沈鈞儒·自由》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天地一桎梏,萬物皆戈矛。
俯仰雖茍安,藐焉非所求。
吾欲乘風駕螭蹋九州,吾欲披發請纓復大仇。①
不飲黃龍誓不休。嗚呼!②
此境只向夢中求,只有夢魂能自由。
【注釋】 ①蹋: 踏,踩。②不飲黃龍誓不休: 用岳飛 “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語。
【鑒賞】 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表 “八一”宣言,號召全國人民組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沈鈞儒與鄒韜奮等響應號召,組織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6年5月,他還與宋慶齡等領導組成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在國統區普遍展開。但就在這年11月23日晨,沈鈞儒等 “七君子”卻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罪名是 “危害民國”。這首詩作者寫于被關押在蘇州看守所期間,有力地表達出了對國民黨反動派高壓統治的憤懣和抗日到底的堅強斗志。
自由,自古以來就是人們苦苦求索的境界,是自我實現的基本條件。它不僅指身體、行為上的不受約束,還強調心靈空間的釋放和解脫。尤其在詩人裴多菲寫下名句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之后,自由更成為一種對平等、和平、安寧生活的概括,成為人類解放事業所追求的目標。沈鈞儒的這首 《自由》正是從這個意義出發,勾畫出了一幅氣勢磅礴的自由境界。
詩歌一開篇,作者就從大處著筆,以 “天地一桎梏,萬物皆戈矛” 營造出了一個壯闊宏大的氛圍。將天地萬物視為鐐銬和刀戈,這一大膽的比喻寫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充滿嚴酷斗爭的現狀,為爭取自由的渴望預設了前提。在外敵侵入、民族危亡的時代,如果俯首帖耳、仰人鼻息地做一個 “順民”,也可以求得茍安,但這并非真正的自由。因此,接下來作者對這種生活態度鮮明地表示了自己的藐視,并隨之潑墨般描繪、展現出了自己追尋自由的壯志豪情。作者以浪漫主義的筆觸將推翻反動政府、重振神州的革命理想和抗日救國、誓死不休的堅定信念渲染得酣暢淋漓。那乘風駕螭、披發請纓的形象頗有幾分屈原風骨,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震撼。最后,作者以 “嗚呼” 的慨嘆將幻境拉回現實,沉郁的語調表達出身陷囹圄而不能投入抗日運動的憂憤之情。反復提到 “夢中”、“夢魂”更深切地傳達出作者對自身自由的渴望,對未來不受壓迫、不受欺凌、不受苦難的全人類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呼喚!
作者在詩中運用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并精心謀篇、巧妙用典,使理想境界的浪漫暢懷與現實環境的冷酷血腥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從而更加深刻地揭示出了自由對每一個人,乃至全人類的可貴,表明了自己甘為追尋自由而奮戰到底的決心。
文章作者:唐江
上一篇:愛國詩詞《謝覺哉·自洪湖脫險抵上海作》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愛國詩詞《柳亞子·自題磨劍室詩詞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