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祝世祿1
爾兄弟齒不居人后2,學不居人先,抖策精神3,觀摩師友,研究經史,毋虛擲4,毋雜好。憶昔我兄弟,丁汝兄弟之年5,頂頭笠向赤日中,采山灌圃,形容黧黑6,毛發焦黃。吾蓋十有九歲而受書,汝叔受書更后。時汝祖汝祖母拮據教我兩人7。吾兩人夏無葛8,冬無爐,朝夕不輟,以有今日。汝兄弟乃得垂髫就傅9,把舊書向北窗披風而哦,是汝兄弟受享,過我兄弟遠甚,而或勤劬少遜10,可乎不可乎?警醒我言,慎勿等于過耳蚋也11。
1祝世祿(生卒年不詳):明萬歷十七年進士。工詩,善草書,有《環碧齋詩集》及“尺續”三卷。本文選自后者。2年齡。3抖策:振奮。4毋(wu):無。5丁:當。6黧:黑。7拮據:境況窘迫。8葛:絲織物,代指夏衣。9垂髫(tiao):指童年。就傅:從師,即上學。10劬(qu):勞苦。11蚋(rui):一種小飛蟲。
【析點】 作者看到兒侄“齒不居人后”卻“學不居人先”,便寫了這封短信,勉勵他們振奮精神,矢志于學。
作者首先回顧了自己早年艱苦求學經歷:少時生活拮據,打柴種菜,“十有九歲方受書”。雖“夏無葛、冬無爐”,猶朝夕不輟,終學有所成。接著以之與子侄們“垂髫就傅”、“把舊書向北窗披風而哦”的優越學習環境進行比較,寓理于事;以事明理,教誡后輩要“毋虛擲,毋雜好”,勤劬不可少遜。信末老人家更告誡子侄,不要將自己這一番話等同于過耳飛蟲,比喻親切生動,更見長者教誨后輩的一番苦心。
全信立言得體,循循善誘,如話家常,平易而不失長輩尊嚴;出語懇切,語短情長,字里行間寄予了作者對后輩的誠摯勸勉與殷殷厚望,讀來十分感人。信中作者在極為艱苦的環境中‘朝夕不輟”、刻苦攻讀的求學精神,直到今天仍具有現實教育意義;作者對后輩“毋虛擲,毋雜好”的諄諄教誡,于今天的學子亦不無啟迪與警策作用
上一篇:《別郗氏妻》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勘釘》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