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參詩《與高適薛據同登慈恩寺浮圖》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松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蒙蒙。凈理了可悟,勝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天寶十一年秋,岑參與高適、薛據、杜甫、儲光羲同登長安城南之慈恩寺塔,五人都有著作,除薛詩已經散佚,其余四詩現在都保存著。其中岑、杜兩首尤為后人所稱道。如沈德潛曰:“登慈恩塔詩,少陵下應推此作,高達夫、儲太祝皆不及也。”(《唐詩別裁集》卷一)高步瀛曰:“氣象闊大,幾與少陵一篇并立千古。”(《唐宋詩舉要》卷一)但不難看出,對于兩詩,仍微有抑揚。這抑揚之論已觸及岑詩的創作個性與審美特點。
陳繹曾曰:“岑參詩尚巧主景。”(《唐音癸簽》卷五引)此論極是。對于客觀景物,他極為敏感;尤其對那種奇偉壯麗之美更喜歡加以捕捉與表現,因而他的這類作品多有倍見精神、備極精彩之作。本篇即其一例。
岑參的這首詩幾乎把全部精力都用在景色描繪上。首兩句從未登之前落筆,借以仰望塔之拔地而起,高聳云空,起勢突兀。下兩句,寫“登臨”過程的感受: 沿石級而上就像盤旋在虛空之中,登上寺塔仿佛超出于人世之外。“突兀”六句,更以夸飾之筆就塔上的觀感極力烘托渲染寺塔之巍峨高峻。以上為一層,大抵是就寺塔本身加以描繪,極言其“高”。“連山”以下八句為又一層,著力描寫在塔上遠眺之景。群山本極高峻,而此刻所見卻恰如波濤奔流直匯東海;宮觀本極雄偉,從高處遠望,卻只見其色彩明麗。不僅寫景真切,氣象雄遠,而且從對面落筆,也有暗寫塔高之意。“秋色”四句,更于借點時令的同時,大筆揮灑摹寫了長安郊外滿目秋色一片青翠迷蒙的景象,視野更為開闊,意境更覺雄渾。清人毛先舒評此四句曰:“詞意奇工,陳、隋以上人所不為,亦復不辦,此處乃見李唐古詩真色。”(《詩辯坻》卷三)既自然,又壯闊,確能顯示出唐人、特別是盛唐詩人的美學追求。惜乎末四句結束在表示誓欲皈心于素所宗仰可應用于無窮的佛道,頗覺衰颯、游離,比高適之作尤甚,不足以振起全篇。
總之,岑詩以寫景狀物雄奇峻偉見長,就此而言,也可謂與杜甫一首工力悉敵,然論其情思之深厚博大,好像不能與杜甫比并。
上一篇:散文·歐陽修文《與高司諫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馬中錫文《中山狼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