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東山詩,悠悠使我哀。
[賞析]
《苦寒行》屬樂府《相和歌·清調曲》。這是一首自敘經歷的軍旅詩,作于建安十一年(206)征并州牧高干時。高干是袁紹外甥,先投降曹操,后又反叛,屯兵于壺關(今山西長治東南)。曹操從鄴城(今河北臨漳西) 率兵親征,北度太行山。其時在正月,冰雪塞途,山路崎嶇。詩中備寫行軍途中的艱難險阻,并抒發了由此產生的思鄉厭戰情緒,以及早日完成統一功業的愿望。
全詩可分為四層。前十句為第一層,描繪和渲染自然環境的險惡,從側面烘托行軍的艱苦。“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開頭二句以感嘆領起,總括太行山的高峻艱險。“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羊腸坂,地名,在壺關東南,因山道崎嶇、盤旋如羊腸而得名。詰屈,盤旋紆曲。二句寫所見,描寫山路的崎嶇難行。“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二句寫所聞,北風吹動樹木,發出蕭瑟悲涼的聲音,見出氣候的寒冷。“熊羆對我蹲,虎豹夾路啼。” 山中猛獸成群,吼聲震人。二句視聽并舉,渲染環境的險惡。“谿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二句寫人煙稀少,大雪紛飛,進一步強調環境之惡和氣候之寒。十句詩有聲有色,描繪出一幅險峻苦寒的圖景。雖未直接敘寫行軍,而軍旅的艱苦已見于言外。
緊接四句為第二層,抒寫思鄉懷歸之情。“延頸長嘆息,遠行多所懷。我心何怫郁,思欲一東歸。”怫郁,憂郁不安。東歸,曹操是沛國譙 (今安徽亳縣) 人,在太行山之東。四句詩寫出詩人在艱難征戰中的真實心態。故鄉是安定溫馨的象征,與解甲歸田和家庭生活聯系在一起,而與苦寒艱險的軍旅生活形成鮮明對照。這種厭倦征戰、懷鄉戀土的兒女深情,卻出自叱咤風云的一代梟雄曹操之口,讀來格外令人心動,不能不感受到其真誠深摯的份量。
接下來八句為第三層,正面鋪敘行軍途中的種種困苦。“水深橋梁絕,中路正徘徊。”二句寫水深無橋,只能徘徊繞道。“迷惑失故路,薄暮無宿棲。”二句寫日暮迷路,找不到宿營之處。“行行日已遠,人馬同時饑。擔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斧字在此處作動詞用。四句寫將士饑寒交加,尚得采集薪柴,斫冰煮粥。水深,橋絕,迷路,饑餓,采薪,斧冰等一系列細節,雖然只是平實鋪寫,但由于寫的是詩人的親身經歷,顯得十分真切生動,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末二句為第四層,再次抒發懷歸厭戰情緒,并暗寓完成統一功業的壯志。“彼 《東山》詩,悠悠使我哀。”《東山》是 《詩經·豳風》篇名,寫久戍在外的士兵在還鄉途中的思家情緒,舊傳為周公所作。二句引喻 《東山》之詩,寄托豐富含義: 一則反復抒寫自己的懷鄉思歸之愁; 二則悲憫跟隨自己艱難征戰的將士; 三則以周公自喻,暗示將不畏艱險,完成統一大業,以便早日實現解甲歸田、天下太平的愿望。
此詩將險惡的自然環境、艱苦的行軍生活與憂郁的心情意緒渾然無跡地融為一體,氣勢蒼莽,情調悲涼,結構蟠屈,不愧為曹公的杰出代表作。方東樹評此詩時曾說:“大約武帝詩沈郁直樸,氣真而逐層頓斷不一順平放,時時提筆換氣換勢,尋其意緒,無不明白。玩其筆勢文法,凝重屈蟠,誦之令人意滿。” ( 《昭昧詹言》卷二) 著重從結構角度說明此詩特點。而詩中詳細羅列旅途中所見所聞所歷,并在其中穿插抒寫心中感觸的寫法,特別是對于險惡環境和憂愁情緒的渲染烘托,后來成為一種固定的模式,為后代軍旅詩和行旅詩所反復運用,在李白的 《蜀通難》和杜甫的 《北征》等名篇中,我們都可以聽到它的回音。
上一篇:清圣祖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黃河之源難可窮》
下一篇:南唐國主·李煜《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