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詩詞·隋唐詩歌·杜甫·新安吏》鑒賞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敵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三月,圍攻叛軍安慶緒據守的鄴城(今河南安陽)的九個節度使官軍,由于叛軍史思明援軍的到來而潰敗。郭子儀退守河陽(今河南孟縣西),洛陽震動。這時,杜甫由洛陽探親返回華州(今陜西華縣)司功參軍任所,途經新安縣(今河南省境),見到抽中男(少年)服役的慘狀,于是寫了這首詩。在這次旅途中還寫了《潼關吏》、《石壕吏》和《新婚別》、《垂老別》,以及《無家別》等一組共六首新題樂府詩。后世稱它們為“三吏”、“三別”。這組詩同《麗人行》、《兵車行》、《前出塞》、《后出塞》一樣,都是“即事名篇,無復依旁”的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佳作。
* * * *
這首詩層次結構分明,前半與后半兩大段,前段對當權者的揭露與諷刺;后段,則對應征者的勸慰與鼓勵。
第一段(“客行”至“哭聲”):諷當權者
這段又有二層意思:
第一層(“客行”至“王城”):路遇“點兵”情況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首句的客,是第三者泛稱,此杜甫自指。點兵,按照名冊征兵。更無丁,杜甫問新安吏:你這里豈無壯丁可抽遣?更,豈;丁,指成丁、壯丁。唐代實行府兵制,稱征兵文書為府帖。據《唐六典》(卷三):“凡男女始生為黃,四歲為小,十六為中,二十有二為丁,六十為老。”后來改為:“百姓宜十八已上為中男,二十三已上為成丁。”成丁才服兵役,因無丁可征,挨次抽中男。故云“次選中男行”。此處的王城,指唐王朝東都洛陽,周代的王城。
這八句大意是說:
詩人正在新安道上走著,聽到一片喧鬧聲,原來是在抽丁應征。詩人請問新安吏:“這小縣難道沒有壯丁了?”吏答說:“昨夜剛下了征兵文書,將按次選取中男應征出行。”杜甫聽了,不禁感嘆說:“中男年小體矮,靠什么去守東都洛陽呵!”
第二層(“肥男”至“哭聲”):征夫語別慘景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伶俜(língpīng鈴乒),孤零零樣子。肥男、瘦男,用東漢趙孝語。據《后漢書》云:“趙弟禮為賊所得,將食之。趙孝自縛詣賊曰:‘禮餓羸瘦,不若孝肥飽。’賊感其意,俱舍之。”此處借以諷刺當權者不管民之肥瘦統統強行征召。
這四句的大意是說:
不管肥男或瘦男,也不管有無母送,統統強行征召入伍。在傍晚時,被征發的新兵全都帶走了,就如東流的白水只顧前行;而青山間卻還縈繞著送行者的哭聲。這是當時送別雙方呼天搶地的現場慘景留下的余波,即是說:天地豈無情,青山白水也為之嗚咽不止。
第二段(“莫自”至篇末):對征人的勸慰
在這一大段中,詩意有一個大的轉折,即從揭露諷刺轉為對征人及其家人的勸慰。并且勸慰之辭十分懇切,一層深一層地進行了“全方位”的勸解與寬慰。全段十六句,幾乎每四句各含有一層意思。且看詩人是如何解勸的? 有“四勸”——
一、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先勸其不要因哀而傷體,即使把眼淚都哭干了,也不會有人同情的。這是詩人代當事者(征人及其家人)抒發怨情,并暗示朝廷無情。
二、我軍取相州,日夕望其平。豈意賊難料,歸軍星散營。
再說戰爭指日可平,至于失利是偶然的、暫時的。相州,即鄴城(即今河南安陽縣),是時為叛軍安慶緒(安祿山之子)所據。詩歌于此,不言“失敗”,也不說“敗軍”,而以“歸軍”稱之;對潰敗,且以星散營稱之。這確是良苦用心,不使征人聞之氣餒,不利于平叛的軍事行動。故用這種含蓄說法。事實怎樣呢?據《資治通鑒》(卷二百二十一)載,其大意是:乾元元年(758),郭子儀等九個節度使率軍二十萬圍攻相州安慶緒,終未攻下。二年三月,史思明帶叛軍五萬自魏州來援,時正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唐軍大敗,各節度使都退回本鎮,只有郭子儀獨自留軍保衛洛陽。詩人那種含蓄說法,是想說明這次征兵,實在出于無奈。
三、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又說,新兵此去離家不遠,且工役(如挖壕、牧馬等)不重,更無危險。就糧,猶言“就食”,且近在營地,即故壘。練卒舊京,是說訓練兵卒就在洛陽舊都。不到水,是指挖壕不深。
四、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最后指出,出師有名,統帥“如父兄”,定能克敵制勝,切勿“泣血”。泣血,形容過分悲痛。仆射(yè夜),指統帥郭子儀。郭子儀治軍深為兵士愛戴,視其為父兄。據史載:“……朔方將士思郭子儀,如子弟之思父兄。”(見《通鑒》)
這番寬慰之辭,真可謂至誠至切,說理層層逼進,造語句句剴切,無字不動情。
* * * *
杜甫《新安吏》在藝術上,歷來得到肯定,眾口稱賞。認為“《十九首》后,得其調者,古今曹子建而已;《三百篇》后,得其意者,古今杜子美而已。”(明·王應麟語)又有說,杜詩的筆力用在“言內”,其深意溢于“言外”。
然而,此詩之題旨是什么?卻一直沒有得到統一認識,古今都有一些不同看法。
明人張綖在《杜詩通》中曾說:
凡公此等詩,不專是刺。蓋兵者兇武,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故可已而不已者,則刺之。不得已而用之,則慰之哀之。若 《兵車行》、前后 《出塞》 之類,皆刺也。此可已而不已者也。若夫 《新安吏》之類,則慰也。《石壕吏》 之類,則哀也。此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天子有道,守在四夷,則所以慰哀之者,是亦刺也。
今人的說法不甚相同,比較有代表性的,如:
《唐詩選》(余冠英主編)認為:這首詩“把對統治階級的譴責和對人民從軍的鼓勵交織在一起,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
《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認為:《新安吏》等“六首詩寫途中親見親聞的事實,真實地反映出戰亂時代人民的痛苦,表現了作者高度同情人民和懷念時局的心情。”
《唐詩鑒賞辭典》認為:“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于主要地位。……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了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了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
《古詩今選》(程、沈合注)的看法,與《唐詩辭典》基本相似。今人還有其他一些看法,此從略。
我認為明人的評價比較中肯,既全面又深刻。《唐詩辭典》等的看法,大體與“張說”相仿,只是其深刻性尚不夠。《新安吏》,還有《新婚別》等詩,不僅僅客觀主義地再現了當時“社會現實本身矛盾”,也不只是反映了“杜甫思想的深刻矛盾”。其實,作者在自己詩中已經比較妥善地加解決了,并不是如有些評論者所說那樣,采取騎墻的“二元論”態度。
這就是說,對于眼前的諸多矛盾,如安史亂國、朝廷不恤民命、基層役政黑暗和民眾遭災而哀痛無告等等,都擺了出來,讓它們曝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加以排比,并分出主要的次要的、更主要和更次要的(如用當今的話說,就是找出主要矛盾,及其矛盾的主要方面),進行妥善安排與解決。此以《新安吏》一詩為例,詩歌對于朝廷舉兵平叛的軍事行動(即戰爭),認為是國家、民族大義所在,是第一位的。因此,明確肯定“王師”的討伐,即然暫時潰敗,也說成“歸軍”、“星散”,不至令人喪氣。在此救亡圖存的大前提下,對君王的昏憒,予以婉諷(如明說“天地”,暗示“朝廷”),甚至幫助掩蓋失敗真正根源。對于下層執行中的黑暗吏治,加以適當的揭露,但不窮追猛打,深挖見骨(如“客吏問答”若干詩句),權作隱忍;至于對人民遭受的苦難,詩人一面真正地給予極大的同情,一面又曉明利害,提高認識,含悲忍淚地對征夫及家人進行富有感染力的勸慰與鼓勵。在勸慰中,詩人立足點的高度和言辭的真情懇切,是十分感人肺腑的。
上一篇:《漢魏兩晉南北朝詩歌·南北朝詩歌·南北朝樂府民歌·敕勒歌》鑒賞
下一篇:《先秦詩歌·《詩經》·無衣》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