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沈括
陵州鹽井,深五百余尺,皆石也。上下甚寬廣,獨中間稍狹,謂之“杖鼓腰2”。舊自井底用柏木為幹3,上出井口,自木幹垂綆而下4,方能至水,井側設大車絞之5。
歲久井幹摧敗,屢欲新之,而井中陰氣襲人,入者輒死,無緣措手。惟候有雨入井,則陰氣隨雨而下,稍可施工,雨晴復止。后有人以一木盤,盤中貯水,盤底為小竅6,灑水一如雨點,設于井上,謂之“雨盤”,令水下終日不絕。如此數月,井幹為之一新,而陵井之利復舊。
1陵州:今四川省仁壽縣。2杖鼓:兩端大中間細的長鼓。3幹(han):原指防護井壁的木制欄壁。此即自井底直立樹起的木柱。4綆(geng):井上用來汲水的繩。5大車:指提起井繩的絞盤。6竅:小孔。
【析點】 四川的“鹽井”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是獻給人類的又一顆科技碩果。我們的祖先在兩千余年前就已經對井鹽進行了開發,據歷史記載:“宣帝地節(公元前69—前66年)中,始穿鹽井數十所。”在堅硬的石板地上,挖掘五百余尺深才能見到鹽的汁液;還要將鹽汁提取上來,當時鑿巖工具之簡陋、提取器械之笨拙,從事這項艱苦浩大的工程,可以想見其艱難程度。當鹽井歲久摧敗不能再使用時,由于井下缺氧“入者輒死”而無法進行修復。一位不知名的發明者,創造了“雨盤”,“設于井上,灑水一如雨點”,這原始的人工降雨保障了鹽井的修復和使用。這一發明,同樣令人驚奇且贊嘆。
沈括僅用一百余字就把鹽井的構造、形狀、提取鹽汁的方法以及修復鹽井的過程,如示意圖般地表述得一清二楚,特別是“杖鼓腰”一喻和對“雨盤”的描述,極為生動,增加了這篇知識小品的文學性
上一篇:《隕石》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雪精》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