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歷史散文·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伯天下。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 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并飾,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弊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并天下,凌萬乘,詘敵國,制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蹻,負書擔槖,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溢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蘇秦之策。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當秦之隆,黃金萬溢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廷說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據士禮居覆宋本,下同)
本文通過蘇秦初說連橫后說合縱的政治活動,描繪了蘇秦醉心追逐功名富貴的歷程,也反映了當時炎涼的世態。
文章分前后兩部分。從開始到“王固不能行也”是前一部分,寫蘇秦最初游說秦王,主張連橫。煽動秦王以戰爭手段吞并六國;從“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到結束是后一部分,寫蘇秦轉而游說六國,主張合縱,鼓動六國聯合,共同抗秦。
文章一開頭,作者就抓住“始將”二字提起全文。意在告訴讀者,全文精神在末段,用“始將”暗喻連橫,終轉“合縱”。契機在視其能否有利實現蘇秦一己之企圖。因此在用連橫說秦時,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把連橫的好處說得天花亂墜。說秦國形勢,四境險要,能得地利;食足兵強,戰力雄厚;倉庫充實,積蓄多;關中扼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便于攻守,“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蘇秦為了投秦王之所好,極力夸張秦國的國力之后,便極盡阿諛奉承:憑“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要想“兼并諸侯,鯨吞天下”,“稱帝而治”,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經過這一番煽動之后,蘇秦滿以為可以打動秦王了,于是委婉而輕松地說“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愿意用實際行動來考驗所說的效果。這是蘇秦迫切希望得到重用而達到“金玉錦繡”和“卿相之尊”的內心表露。當秦惠王以條件不成熟拒絕他的意見時,他不甘心,卻使用帶有刺激性的話進一步煽動秦惠王。首先引用“五帝”、“三王”、“五伯”的戰功,從歷史上證明要統一天下非戰不可,繼而概述從春秋以來諸侯爭霸的情況,從現實上證明要統一天下非戰不可;再就“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從反面證明,要統一天下非戰不可;最后竟以“昏”、“亂”、“迷”、“惑”、“固不能行”的言辭斥責,激怒秦王來接受他的意見。
文章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承接與轉折,寫蘇秦由說橫到說縱,由失意到得意。
這部分里的第一句,“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于是便改弦易轍,轉而去游說六國,主張合縱。把合縱講得頭頭是道,疏導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這時的情況與前大不相同。前面是“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而今是,一切“皆欲決蘇秦之策”。一個地下,一個天上。蘇秦在政治上獲得成功了,所追求的“金玉錦繡”和“卿相之尊”的目的達到了。詐偽反復,唯利是圖的丑惡面目也進一步得到了充分表現。
這篇散文對蘇秦這個具有復雜性格的政客形象的描寫很生動:
1.以追求功名富貴為主線,貫串著蘇秦全部的言論和行動,活現了這個人物的形象。他起初主張“連橫”,后又改為“合縱”。“縱”和“橫”,雖是截然相反的兩種政治策略,而在蘇秦心目中,都不過是他換取功名富貴的工具而已。今天“連橫”的策略,可以取得“金玉錦繡”和“卿相之尊”,他就采取“連橫”;明天“合縱”更為方便,他就不妨“合縱”,朝秦暮楚,翻云覆雨,正是他的真實表現。一定的政治主張,對他來說,是不存在也是不必要的。這種性格正是概括了戰國時期政客的共同本質,在蘇秦這個人物身上的這種表現,具有很大的概括性。
2.通過整個活動的描繪,顯示出了蘇秦的個性特征。
(1)在蘇秦的言談里,他對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民情風俗了如指掌,在說秦王一節中尤為突出,充分表現了他的才識。
(2) 蘇秦從事“縱橫捭闔”,善于雄辯。他能憑“三寸不爛之舌”做到“不費斗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于兄弟”,足見他的才干。
(3)在政治活動中,他善于接受教訓,總結經驗。開始由于對秦國情況不夠了解,不知道當時秦國的內部矛盾斗爭。在他說秦王之前,由于秦孝公用商鞅變法,大大損害了秦國貴族的利益,惠王即位后,為了緩和矛盾,殺了商鞅。因為商鞅不是秦國人,也因此就對外來游士說客極為不滿,采取排斥的態度,以致蘇秦游說失敗。后來,經過一年的“簡練以為揣摹”,確實對當時各國形勢及其矛盾有了全面了解,因而說六國合縱獲得了巨大效果。
(4) 為了追求實現個人目的刻苦學習,而且頗有信心。為了學習時驅逐睡魔,他不惜“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信心十足地說:“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
這篇散文在展現蘇秦性格特征各個方面的同時,還對當時社會建筑在金錢與權勢上的人與人的關系作了深刻的揭露。如寫蘇秦當他游說秦王不成回家時,“羸縢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后來他飛黃騰達,身佩六國相印,“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對比蘇秦前后遭際,我們不但可以看出蘇秦的生活目的和精神世界,更深刻地感到世態炎涼金錢權勢是怎樣腐蝕了人們的靈魂。
這篇散文在組織結構方面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家庭,從個人的性格特征到社會狀態,從雄辯的言辭到內心的活動,如此廣闊深厚的社會內容和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色,納于五百多字之中,確是很不容易。
上一篇:散文·歐陽修文《蘇氏文集序》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李白詩《蜀道難》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