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華歆收捕伏皇后》原文|譯文|賞析
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將母后收①。
助虐一朝添虎翼②,罵名千載笑“龍頭”③!
【釋詞】
①破壁:穿墻而入。
②助虐:虐,暴行。幫助行兇作惡。
③龍頭:華歆與邴原、管寧一塊求學、相互友好。當時人們稱其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賞析】
小說描寫隨著欲尊曹操為魏王緊鑼密鼓地進行,曹操日益飛揚跋扈,欺君罔上。漢獻帝的君權(quán)已名存實亡,篡廢之事只待時日。一次“曹操帶劍入宮”,“伏后見操來,慌忙起身。帝見曹操,戰(zhàn)栗不已”。在這種君臣關系嚴重扭曲的背景下,漢獻帝與伏皇后雖有殺曹之心,但無可奈何。漢獻帝對伏皇后說:“昔董承為事不密,反遭大禍;今恐又泄漏,朕與汝皆休矣!”伏皇后回答:“旦夕如坐針氈,似此為人,不如早亡!”于是密詔伏后之父伏完,寄以圖曹大事。并將密詔藏在送信人穆順的頭髻之內(nèi)。完全受曹操監(jiān)控的皇室,這一微小的舉動“早已有人報知曹操”。當下書信被搜出,伏完和穆順等宗族都被下獄。
曹操欺君且不論。身為尚書令的華歆,進宮收捕伏皇后的兇惡之舉,卻為人不齒,遭人唾罵。正如小詩寫道:“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將母后收。”華歆與郗慮同為臣子,同受命進宮,但二人的舉止卻大不相同。郗慮不失臣子之儀,當他進宮,獻帝問:“有何事?”郗慮回答:“奉魏公命收皇后璽。”這話回答的極有分寸,受命在身,不得不為之,但毫無仗勢欺凌之意。“慮至后宮,伏后方起。慮便喚管璽綬人索取玉璽而出。”這動作也極有分寸,只在履行公務的范圍內(nèi)行事,不越半點規(guī)矩。當伏后被人擁出外殿,漢獻帝“捶胸大慟。見郗慮在側(cè),帝曰:‘郗公! 天下寧有是事乎!’哭倒在地。郗慮令左右扶帝入宮”。在這種特殊的政治場合下,郗慮的身份是無法講話的,只能無語沉默,但看到皇上的悲痛,他沒有視而不見,一走了之,而盡為臣之道,“令左右扶帝入宮”。與郗慮相比,華歆仗勢欺凌,兇狠殘忍,則更多表現(xiàn)出個人品質(zhì)的惡劣。伏皇后知事發(fā),便躲在夾壁墻中。華歆“教甲兵打開朱戶,尋覓不見”,作為臣下,只能講清魏公之命,請皇后自出。而華歆卻令人破壁搜尋,視后宮如世間,肆意所為。更不能令人容忍的是:“歆親自動手揪后頭髻拖出”,依仗曹操的淫威,視國母如賤人,肆意逞兇,大打出手。這不僅有違封建社會綱常倫理,就是稍有教養(yǎng)的人也不會這樣干。因此,小說家十分憤慨地直刺他:“助虐一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原來頗有才名,被人喻為“龍頭”的華歆,如此仗勢欺人,令人作嘔。
上一篇:三國詩詞《華佗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單刀赴會》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