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宗既服江南①,諭使修守備。《通鑒》以為近于“大邦畏其力,小邦懷其德”, 是比之文王也②。方是時,世宗將有事于燕、晉③,其謀以為若南方有變, 雖不能為大害,然北伐之師,勢亦不得不還。故先思有以安江南之心, 又疲其力于大役,使不得動,比北伐成功,江南折簡可致矣④。此世宗本謀也,遽謂之近于文王, 豈不過哉!然世宗之謀, 則誠奇謀也。蓋先取淮南,去腹心之患,不乘勝取吳、蜀、楚、粵⑤,而舉勝兵以取幽州⑥,使幽州遂平, 四方何足定哉!甫得三關, 而以疾歸⑦, 則天也。其后中國先取蜀、南粵、江南、吳越、太原⑧,最后取幽州, 則兵已弊于四方, 而幽州之功卒不成。故雖得諸國,而中國之勢終弱,然后知世宗之本謀為善也。
(“四部叢刊”影明本《渭南文集》)
注釋 ①周世宗——五代后周皇帝柴榮。江南——指南唐。南唐中主李璟被周世宗戰敗后,割江北十四州,去帝號,稱“江南國主”。②“大邦”二句——見《偽尚書·武成》,稱贊周文王的功德。③燕、晉——燕,指遼,時入據燕、云十六州,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省部分地區。晉,指北漢。④折簡——發出通知書。⑤“不乘勝”句——吳,指南唐。蜀,指后蜀。楚,時為周行逢所據。粵,指南漢。⑥幽州——指遼人所據之地。⑦三關——瓦橋關,在今河北省雄縣;益津關,在今河北省霸州市;高陽關,在今河北省高陽縣東。三關之北為遼。顯德六年(959),周世宗率大軍征遼,克三關,后因病還師,不久即去世。⑧吳越——吳越國,在今浙江省及江蘇、福建兩省部分地區,國主錢俶以地歸宋。太原,指北漢,國主劉繼元為宋所滅。
賞析 陸游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作品有詩,有詞,有散文。由于生活在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屈膝事敵、祖國的大好河山被分裂的時代,所以他的詩文都蘊含著濃郁的統一情結和強烈的愛國情懷。
陸游曾立下“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觀大散關圖有感》)的壯志,但由于他“喜論恢復”,在主和派占上風的南宋朝廷,幾次被罷官,以致發出了“渭水岐山不出兵,卻攜琴劍錦官城”(《即事》)的感嘆。盡管屢遭挫折,但他“一身報國有萬死”的精神卻始終不渝,就是在他臨終時還寫下了《示兒》詩,囑托“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這位偉大作家的愛國精神是貫注一生的。
在本文中,陸游就司馬光在《通鑒》中對周世宗的一段評價發表了自己的不同見解,說的是歷史,著眼處卻是南宋的現實,表現的仍是他那種一以貫之的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
司馬光認為周世宗擊敗南唐中主后,接受其割讓江北十四州的求和條件不再乘勝追擊,是“以德服人”,可與周文王相比擬。然而陸游以為不然。在本文中他提出世宗的本意只是在南方先解除后顧之憂,而后平定北方,最后南方也就唾手可得了,也就是說世宗對南方并無懷德之心。
當時周世宗柴榮勵精圖治,對外用兵,連戰皆捷,形成了統一中國的大勢。周世宗的策略是先取遼國,后平南方。原因在于遼占據北方十九州,直逼中原,威脅最大,且遼在各國中兵力最強,如平定了遼國,其他各國也就容易得到了。陸游稱贊世宗之謀“誠奇謀也”,對此策略予以充分肯定。作者雖把世宗染疾早逝、大業中廢歸于天意,但我們還是讀出了其中的無限婉惜之情。
文章的結尾,不明說宋太祖,實以太祖之謀與世宗之謀相比較。宋太祖趙匡胤以政變手段奪得政權后,戰略思想與“世宗之謀”相悖,是先取南方,后定遼邦。結果因在南方久戰,軍事力量受到嚴重削弱, “雖得諸國,而中國之勢終弱”,于是在與遼交戰時大敗而歸。此后宋與遼(后來是金)長期對峙,并步步退讓。在比較中作者道出了自己的觀點:南宋王朝偏安一隅是由于他立國思想的失誤。作者以“世宗之謀為善”結束全文,也是為當時統治者點明這一治國策略:用兵北伐,收復失地,北方平定則天下安寧。
本文從小處落筆, 由對周世宗的評價引出治國安邦的重大命題。從這種“曲筆”中,既反映出作者敏銳的歷史洞察力,更呈現出他那憂國憂民的赤膽忠心。
上一篇:書《洛陽名園記》后|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書吳道子畫后|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