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詩《蜀道難》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問君西游何時還? 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蜀道難》是李白初入長安時為送別友人而寫的詩,系樂府《相和歌辭·瑟調曲》舊題,舊辭內容簡短單調,李白襲用樂府古題,曲盡擬古之妙,在“《蜀道難》備言銅梁、玉壘(蜀中山名)之險”(吳兢《樂府古題要解》卷下)的基礎上,以奇特豐富的藝術想象、變幻莫測的藝術手法和熱情奔放的筆調,藝術地再現了古蜀道高峻、曲折、艱險的面貌和秦蜀道上山川雄奇壯麗的景色,并對蜀地軍閥可能據險叛亂表示了深切的憂慮,叮囑友人不要在蜀地久留。孟棨《本事詩·高逸》里有一則記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于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回,號為謫仙。”我們從杜甫詩“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可以窺見賀知章稱賞的正是這首足以“驚天地”、“泣鬼神”的《蜀道難》。按照抒情寫景的需要和詩韻的變換,全詩可分三段,逐步展開“蜀道之難”的具體內容。
從“噫吁嚱”到“以手撫膺坐長嘆”為第一段。 這里,融匯了神奇的神話傳說,以高度的藝術夸張和驚人的藝術想象,按照自秦入蜀的線索,極寫蜀道之高險難行。首先,詩人連用三個同義嘆詞“噫吁嚱”開端,緊接著“危乎高哉”兩個同義形容語,以強烈的情感詠嘆,為突現全詩主題造成了先聲奪人的氣勢。繼而,詩人從“蠶叢”、“魚鳧”著筆,以邈遠混茫的古蜀國傳說為引子說明秦、蜀之間有高山重嶺阻隔,自古以來不通人煙,只有太白山以西的“鳥道”才容得高飛的鳥兒橫度到峨嵋山巔。“地崩”兩句,結合五丁開山的傳說故事寫出秦惠王開發蜀郡鑿通“天梯石棧相鉤連”的古蜀道,結束了秦蜀間不相往來的歷史。“上有”以下的八句,從不同的側面用不同的藝術手法極力描寫古蜀道的奇險。以蜀道為基點,則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借著羲和馭日的神話,形容山勢之高危;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寫出河川之湍急回旋,沖波激浪。這兩句是實寫,山愈高,水愈急,則人之難行愈可見。“黃鶴”兩句運用了反襯法,是虛寫,高飛千里的黃鶴尚且飛不過去,善于攀援的猿猱尚且對之發愁,人行走在這條山路上更是困難重重。“青泥”兩句,真實地描寫了青泥嶺山路的迂回曲折;“捫參”兩句,逼真地刻畫出行人畏懼惶恐、撫膺長嘆的神態。寫法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一個“險”字。
自“問君西游何時還”到“使人聽此凋朱顏”為第二段,從朋友的旅愁難以排遣的角度落筆,寫出蜀道難行“不可攀”。詩人在大段描寫蜀道奇險之后陡然掉轉筆頭,用“問君”句逗出蜀道上的旅愁。這種旅愁,不是詩人自己的,而是想象友人(君)在蜀道上行進時產生的種種悲愁。這種旅愁,通過悲鳥的號叫、子規的啼鳴烘托出來,突出一個“聞”字,渲染了古蜀道的荒涼、悲凄的境界,所以詩人用“使人聽此凋朱顏”句來收束全段,這可以體會。
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尾為第三段,從山川之險要聯想到據險叛亂的局勢,揭示出蜀道之難的政治因素來,使詩歌題旨因而深化。“連峰”四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連峰去天不盈尺”,狀山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寫山之險;飛瀑、湍流、砯崖、轉石,寫動態,倏忽迅猛;“爭喧豗”、“萬壑雷”,寫聲響,震天動地,造成排山倒海之勢和驚恐萬狀之氛圍,將全詩蜀道難行的刻畫推進到了頂點。至此,詩人向兩個方面展開聯想,申足題旨。先以較少的筆墨代友人發出“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的浩嘆。然后,思緒出現了大幅度的跳躍,一下子從友人、蜀道高險聯想到了蜀地要塞劍閣。劍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史上利用這個天險割據稱雄者,不乏其人。這不能不引起詩人對唐王朝政治形勢的關注和憂慮。于是,他化用了張載《劍閣銘》“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話,寫出“所守或匪親”以下八句,告誡人們要警惕蜀中戰亂的發生,勸告友人不要留戀于成都,應該及早還家。全詩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咨嗟聲中嘎然而止,給人們留下了驚心動魄的印象。
本詩的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奇特的藝術想象。殷璠評本詩“奇之又奇”(《河岳英靈集》)。他的評論確能抓住李白的審美特征和本詩的藝術特色。詩人自幼生長在蜀地,熱愛蜀山蜀水,有著厚實的生活基礎,再憑借他淵博的知識,展開想象的翅膀,馳騁于古今、天地之間,熔鑄神話、傳說、民諺于一體,傾注奔放的激情,運用夸張手法,任意驅使筆底的山川風云,把古蜀道描寫得奇之又奇,創造了一個令人驚嘆不已的奇特詩境。詩人想象蜀道之開鑿,則云“地崩山摧壯士死”;描寫蜀山之高峻,則云“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捫參歷井仰脅息”,可見想象之豐富。“百步九折縈巖巒”,狀山路之蜿曲;“砯崖轉石萬壑雷”,狀瀑流之聲勢;“連峰去天不盈尺”,狀山勢之高危;這些描寫,可謂極盡夸張之能事。胡應麟說:“《蜀道難》、《遠別離》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測。(《詩藪》)正是稱贊李白詩藝術想象超神入化、想落天外的特色。(2)一唱三嘆,富有情味。全詩三段,每段都出現“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詠嘆,像交響樂中的主旋律一樣貫穿于全詩中,增強了詩歌的感情色彩。這種詠嘆,與蜀道高危難行的描寫相輔相成。首段,它與“噫吁嚱,危乎高哉”相配合,有著領起全篇的作用,下文再具體描繪蜀道;第二段,先寫悲鳥、子規飛鳴于古木空山之間,渲染蜀道的凄涼境界,然后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來收束全段;第三段,在總述蜀道奇險和蜀中環境險惡之后,用它來總結全段詩意,也發揮了總結全詩的結構功能。各段之間的詠嘆,又起著互相呼應的作用,構成了本詩一唱三嘆的特色,收到了感情強烈而又富有情味的藝術效果。(3)靈活多變的語言。隨著藝術想象的飛馳,情感的自由噴發,詩人任意揮灑,使用靈活多變的語言形成了本詩雄奇奔放的風格。全詩基本上是七言句,交錯運用大量的長短句,最短的是三字句,最長的是十一字句。大多采用散體的句式,接近口語化,如“黃鶴之飛尚不得過”,“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間或也有少量較為整飭的句式,如“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詩韻多變,不斷地轉換韻腳,首段自先韻轉為寒韻,第二段又轉為刪韻,第三段兩個過渡句,改用仄聲陌韻,以下又轉為灰韻、麻韻。換韻處的單句也押韻,符合古詩換韻必用逗韻法的規律。全詩語言形式能很好地為表達詩的主題、奇特想象和奔放情感服務。這些特點,使《蜀道難》真正達到了情融于景的審美效果,成為膾炙人口的絕唱。《蜀道難》之所以遠遠超過一般的山水詩,奧秘正在于此。
關于本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成為我國古代文學史、李白詩研究中一個熱門的課題。要而言之,有如下數說: 罪嚴武危房、杜說,見李綽《尚書故實》、《新唐書·嚴武傳》;罪玄宗幸蜀說,見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沈德潛《唐詩別裁》。這兩種說法,都不能成立,它們忽視了歷史的時序,因為《蜀道難》詩最早被載入了成書于天寶十二年的殷璠《河岳英靈集》里。又有罪章仇兼瓊說,見洪芻《洪駒父詩話》、沈括《夢溪筆談》卷四。按章仇兼瓊于開元二十七年至天寶五年,曾以益州長史、劍南節度使鎮蜀,史載絕無跋扈之跡,此說亦不可信。還有即事成篇別無寓意說,見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六。近時,還有人發展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詩意,主張本詩表面上寫蜀道艱險,實質上是寫仕途坎坷,可備一說。
上一篇:戰國策·《秦策》一《蘇秦始將連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林景熙文《蜃說》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