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能事不受相促逼,王宰始肯留真跡。壯哉昆侖方壺圖,掛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東,赤岸水與銀河通,中有云氣隨飛龍。舟人漁子入浦溆,山木盡亞洪濤風。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
王宰家于西蜀,《益州名畫錄》說他代宗大歷中在蜀,“能畫山水,意在象外”。《唐朝名畫記》說他德宗貞元中還在蜀,同節(jié)度使韋皋來往。杜甫這首詩,當作于肅宗上元元年(760)入蜀經營草堂后。《唐朝名畫記》說王宰工于山水、松石,都可躋入妙品、上品之列。杜甫在詩中說他“能事不受相促逼,王宰始肯留真跡”。說他不肯接受貴人迫使,也不受期限所約束,因此把這首詩題為“戲題”。王宰主張不受任何約束,自由揮灑,才能充分體驗山水真趣。王宰的人格和風格,都和杜甫相近,他們有共同點,所以杜甫才高度贊美王宰。
詩先寫王宰不受約束,畫出具有獨特個性的“昆侖方壺”畫。這是“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反復琢磨,醞釀良久,不受促逼,意在筆先,才得“壯哉”之圖,終于留下了充分反映作者意志風格的墨跡。以上是從宏觀角度贊美王宰山水畫的特點。再從微觀角度(“巴陵”五句)對王宰掛在堂上的山水畫作鑒賞性描繪。巴陵山旁的洞庭湖浩渺無邊,如與東海相連,一道赤岸江水逶迤遠去,似同銀河相通。“赤岸”,《杜臆》說指神話傳說中西方極遠處的赤水之岸,未確。應在廣陵西。枚乘《七發(fā)》寫廣陵潮時有“凌赤岸,篲扶桑”語。就在這條江面上,時有云氣騰空涌起,就像伴隨著飛龍一樣,極富有氣勢。云涌龍飛,風猛浪大,船夫漁父都駕舟進入江灣避風,山上的林木都被洪濤似的大風壓得抬不起頭來。“亞”就是壓的意思,唐人常用。杜甫《入宅》第一首中有“花亞欲移竹”句。詩人把本來是靜止的畫面寫成了動態(tài),傳達出了畫面的神韻,表現了王宰山水畫的精神風貌,顯示了他汪洋恣肆、奔放不羈的風格。所以,接著用“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總結王宰山水畫的特點。這兩句遠承《世說·言語》篇所記袁宏的話。袁宏說:“江山遼落,咫尺有萬里之勢。”近本梁代畫家蕭賁的話,蕭賁畫山水于團扇,說:“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勢。”杜甫在這里用來評價王宰的山水畫,也以一當萬地反映了萬里山川的氣勢,從而揭示了王宰畫“意在象外”的特點。最后,詩人以對王宰畫愛不釋手而欲得之作結。“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松半江水”兩句是本于索靖的話。索靖很愛顧愷之的畫,看了說:“恨不帶并州快剪刀來,欲剪松江半幅紋練歸去”。練、絹是吳松生產的絲制品,可用來畫畫。以江水比練絹,是反用謝朓詩《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的“澄江靜如練”語。謝朓詩用水代練。這兩句,既是對王宰畫的贊美,也說明了他們的藝術風格情趣有共同之處。
全詩以王宰的山水畫為中心。先從宏觀概論落筆,以“壯哉”的驚嘆語予以點睛。然后作微觀欣賞,由近及遠,由實到虛,層次井然,確是深通畫理的描寫。其中的“能事不受相促逼”、“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也是杜甫自身思想感情的道白,他和王宰的人格畫格有著共鳴。
上一篇:詩歌·歐陽修詩《戲答元珍》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虞集詩《挽文山丞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