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李清照·念奴嬌》李清照
李清照
蕭條庭院,又斜風細雨,重門須閉。寵柳嬌花寒食近①,種種惱人天氣。險韻詩成②,扶頭酒醒③,別是閑滋味。征鴻過盡,萬千心事難寄。
樓上幾日春寒,簾垂四面,玉闌干慵倚。被冷香消新夢覺,不許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④,多少游春意。日高煙斂,更看今日晴未。
注釋 ①寒食:清明節的前、中、后三天為寒食。②險韻:韻部中字少而艱僻之韻。③扶頭酒:使人易醉的烈性酒。④“清露”二句: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恭始與王建武(王忱)甚有情,后遇袁悅之間,遂至疑隙。然每至興會,故有相思時。恭嘗行散至京口射堂,于時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恭目之,曰:‘王大(王忱)故自濯濯。’”
鑒賞 這首詞作于政和六年(1116),屬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全詞抒發的雖是常見的春愁春恨,但是作者以精致的手筆和新穎的表達方式使得全詞含蓄雋永,情味悠長。
開篇三句,作者以工筆描畫了一幅清寂的圖景。“蕭條庭院”是詞人所居的環境,給人以寂寞幽深之感,又兼以斜風細雨,平添了幾分涼意。一句“重門須閉”,頓使這個深幽的空間變成了封閉之所,色調也隨之黯淡,“須閉”是要關閉門兒,不受風雨的侵襲。但是春雨本輕靈,春風自柔和,張志和還曾寫到“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詞人何必這么門扉緊閉呢? 這就設下了懸念。
“寵柳嬌花寒食近,種種惱人天氣”二句揭示了答案,原來此時已近寒食,正是一年中花紅柳綠、草長鶯飛、適合春游踏青的時機,卻偏偏遭遇斜風細雨,摧殘著花兒,搖曳著柳枝,讓人不覺懊惱。“寵”“嬌”二字本是形容人的,此處分別修飾“柳”與“花”,顯得新穎、鮮巧,一方面突出了春柳的嫵媚,春花的嬌艷,更反映了詞人惜花、憐花的細膩心境。“寵柳嬌花”句運筆不俗,字省而意深,事熟而句新,可與易安名句“綠肥紅瘦”相媲美。雖是“寵柳嬌花”,卻要接受“種種惱人天氣”的洗禮,使人內心平添了煩憂,“種種”既包含了陰、雨、風、寒等自然現象,同時也暗示了詞人內心郁結的種種不快。實際上,作者是很喜歡置身于自然,享受其中的樂趣的,她在《怨王孫》中就曾言道“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可眼前小小的風雨竟使她如此煩惱,門扉緊閉。其實這只是虛筆,癥結在于詞人的心緒:此時趙明誠遠游在外,與她遠隔千里,縱使春光再好,他們也不能攜手同游、體味其中的意趣,她遂覺得索然無味,無奈中,只好把責任歸咎于風雨,怪它們不盡人意,在委婉曲折中流露自己的傷感心跡。
詞人獨居深閨,煩悶惆悵,百無聊賴,她遂開始作詩飲酒。“險韻詩”極言詩的冷澀、艱辛,這不是在炫耀詞人的才華,而是烘托屋內的冷僻氛圍。雖說是“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漢曹操《短歌行》),但是飲“扶頭烈酒”不免讓人大醉,而作者就是想借酒銷愁,在醉中忘記煩憂,但醒后呢?“別是閑滋味”,可見這種閑愁終究揮之不去。她有萬千心事,想寄與丈夫,但是征鴻過盡,也難傳錦書,只能獨守著孤單,細數著思念。
“樓上幾日春寒”句拓開一層,由一日生發成“幾日”,然仍承接“萬千心事”的意脈,鋪敘詞人的惆悵心境。春寒料峭,連日陰霾,詞人默默地坐在樓頭,“簾垂四面”緊承上片的“重門須閉”而來,已關閉重門,又垂下簾幕,則小樓之幽暗可知;“玉闌干慵倚”是佳人憑欄的畫面,“慵”字既是詞人無聊心緒的流露,又是她久久失望與終日倦怠的展現,征鴻過盡,心情難寄,即使闌干倚遍,也是無計可施。已是夜深,詞人只好在寂寞與清冷中睡去。“被冷香消新夢覺”是詞人早晨起來時的感受,羅衾不耐春寒,好夢都被風吹醒。心事無人可告,唯有寄托夢境;漸入夢鄉,又被寒冷吹醒,短短幾句,真實地表現了作者輾轉難眠的情狀。“不許愁人不起”一句耐人尋味,僅六字,卻字字含愁,將多少無可奈何涵括其中。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是作者早起后看到的庭院景色,詞人筆鋒忽轉,告別了凄涼蕭瑟,忽而進入了一幅清新、淡美的意境中,“清露”兩句作者直接引用了《世說新語》的原句,詞人巧妙移來,絲毫無牽強生硬之感,而是熨帖自然、天衣無縫,“流”字表現了晨露濃重;“引”字形容桐葉萌發生長,原來雖經歷了斜風細雨,春還是勃勃生機。她多想去游春,體味其中的曼妙。“日高煙斂”,預示著大好晴天,詞人卻還要“更看今日晴未”,可見春寒依舊,天氣不定,而她的心情也如天氣般充滿陰晴。
這首詞抒寫春愁、春思,以天氣為線索,鋪敘展開,詞人的心情起伏和天氣的變化相諧,新穎生動。全篇語言清新,格調幽婉,錘煉字句不著痕跡,融情入景渾然天成,盡顯作者的匠心獨具。(張雅莉)
集評 清·毛先舒:“李易安春情:‘清露晨流,新桐初引。’用《世說》全句,渾妙。嘗論詞貴開宕,不欲沾滯,忽悲忽喜,乍遠乍近,斯為妙耳。如游樂詞,須微著愁思,方不癡肥。李春情詞本閨怨,結云:‘多少游春意’、‘更看今日晴未’,忽爾開拓,不但不為題束,并不為本意所苦,直如行云舒卷自如,人不覺耳。”(《詩辨坻》卷四)
清·沈雄:“李易安:‘被冷香消清夢覺,不許愁人不起。’又‘于今憔悴,風鬟霜鬢,怕見夜間出去’,楊用修以其尋常言語度入音律,殊為自然。但‘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又‘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正詞家所謂:以易為險,以故為新者,易安先得之矣。”(《古今詞話·詞品》卷下)
游春圖 【清】 費丹旭
江蘇無錫市博物館藏
鏈接 宋代節日的類型。宋代除沿襲古來的傳統節日外,民間還新興起許多宗教性、娛樂性節日,而朝廷出于政治需要亦制定了不少官方節日,故節日之繁多實屬空前。宋代諸節依其淵源及內容,大致可分為四類。其一,主要與天文歷法、農事節氣等有關,如除夕、元旦、立春、中和節、立秋、七夕節、十月一日、立冬、冬至、交年節等。其二,主要與宗教、俗信、祭祀、禁忌等有關,如玉皇生日、穿天節、元宵節、梓潼帝君生日、祠山張真君生日、春社、秋社、寒食、清明、上巳、真武生日、大禹生日、東岳帝生日、城隍生日、浴佛節、結制日與解制日、端午節、竹迷日與龍生日、崔府君生日、神保觀神生日、中元節、下元節、中秋節、威惠廣祐王生日、重陽節、臘日、臘八等。其三,主要與娛樂,社交等有關,如花朝節、踏青節、觀潮節等。其四為官方制定的節日。宋代歷朝皇帝例將其生日立為“圣節”(亦有因忌諱而改日者),并制定相應的節名,如太祖“長春節”、太宗“乾明節”、真宗“承天節”、仁宗“乾元節”等。當朝皇帝的“圣節”確立后,前朝所立者通常即告消亡。太后亦有仿之而建“圣節”者,如仁宗時為太后劉氏建“長寧節”,哲宗時為太后高氏建“坤成節”,自徽宗朝始,太后唯建“圣節”而不立節名。此外,朝廷還建有一些政治性節日,如真宗所建之“天慶節”“天禎節”(后改稱天祺節)、“天貺節”“先天節”“降圣節”,徽宗所建之“開基節”“天應節”“寧貺節”“天符節”。
上一篇:《兩宋詞·朱敦儒·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袁去華·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