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山中寡婦》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杜荀鶴
夫因兵死守蓬茅②。麻苧衣衫鬢發焦。
桑柘廢來猶納稅③,田園荒盡尚征苗。
時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帶葉燒④。
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⑤。
〔注釋〕
①本篇選自杜荀鶴《唐風集》。②蓬茅,指茅屋。③柘(zhe蔗),常綠灌木,葉圓而尖,同桑葉一樣可以用來喂蠶。桑柘,古代常用以代指養蠶業。④旋,便。斫(zhuo濁),砍。⑤征徭,賦稅和徭役。
〔分析〕
中國古代反映社會面貌的詩篇,從寫法上看一般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從大處落筆,較全面地揭示社會矛盾。如杜甫的《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北征》,將“安史之亂”時期動蕩的社會面貌、凋敝不堪的民生,一一呈現在人們面前,真不愧為一代“詩史”。另一類則從小處著墨,通過具體的事例,以小見大。這方面的例子就更多了,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便是其中的一篇名作。
《山中寡婦》描寫的是逃亡山中的一個寡婦的苦難生活。如果把唐末社會比作一個大舞臺,它所寫的只是這舞臺上極不顯眼的一角。當時,黃巢農民起義已被殘酷鎮壓下去,封建階級彈冠相慶未久,內部各集團為了爭奪權益,又開始了豺狼般的廝殺?!熬磐寥缃癖M用兵”、“四海十年殺人盡”,這個“山中寡婦”的丈夫也是慘死于這場禍亂的千千萬萬無辜者中的一個。“夫因兵死守蓬茅”,詩落筆即扣緊題中“寡婦”兩字,在交代她守寡原因的同時,概括而又頗形象地表現了她凄苦的心情和孤獨無倚的生活。起句寫得雖很平實,但卻能給讀者對當時的社會面貌和“寡婦”的不幸遭遇留下豐富的思索余地。
次句轉入正面描寫“寡婦”的形象。一個人的外形,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衣衫和頭發。故而盡管著墨無多,只寫到低劣的麻布衣服、頭發已變得焦黃,但已足以由此而使人明白她一定長久忍受著生活的煎熬,聯想起她操持農活、日曬雨淋,為生存而掙扎著的苦難生活。
三、四兩句點明寡婦為什么忍心離開了自己的家園。由于軍閥戰亂,可愛的家鄉變成了一片荒蕪不毛之地?!吧h蠌U來”、“田園荒盡”,正是軍閥混戰造成的惡果。這里上句的稅指絲稅,下句的苗指田賦。農村早已如此凋敝,可是封建階級卻還在不遺余力地搜刮,詩人用了一個“猶”字、一個“尚”字,突出了封建階級完全不顧勞動人民死活,盤剝聚斂、敲髓吮血的豺狼本性;也告訴了讀者,這個“寡婦”之所以忍痛背井離鄉、孤零零地避入人煙稀少的荒山叢嶺,乃是為了躲避兇猛更甚于猛虎的苛政啊!
那末,這位“寡婦”眼下又是如何在這窮山老嶺中維持生計的呢?接著兩句就是具體地描述她目前的生活狀況。她靠挖掘野菜充饑度日,而且將菜根也混在一起煮食,舍不得丟棄;她燒火所用都是臨時砍下來的“生柴”,忙碌得連上面的枝葉也未曾去掉就匆匆塞入爐灶。古代農村,食物、柴火是最起碼的生活必需品。這里,詩人不僅從食、柴兩方面來寫出她生活的艱辛困苦,更通過“和根煮”、“帶葉燒”的細節,進一步強調了她艱辛困苦的程度。至此,這位“寡婦”在極端貧困中掙扎以求生存的慘況,已得到了充分的表現??梢钥闯?,詩人對這位貧困婦女寄予了深深的同情;雖然他并沒有把這種同情直接明說,而是讓它滲透在對寡婦的不幸遭際和苦難生活敘述的字里行間,但因此卻也產生了更加感人的藝術感染力。
但是,如果詩篇僅僅是寫對一個山區婦女的同情,它的意義還是有限的,事實上詩人也沒有這樣做。詩人慧眼之所以刻畫這一典型,更有他的深意;這深意便隱藏在詩最后兩句詩人發出的深深感喟之中:“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鼻懊嬉烟岬?,“寡婦”逃避入山,正是為了躲避壓得人無法喘息的賦稅,然而,即使迫不得已逃到了“深山更深處”,封建階級的魔影依然如影隨形,追蹤而至。試問,在這種情況下民眾還有什么出路呢?這里,“任是……也應……”的句式用得恰到好處,既寫出了處于封建壓榨下勞動人民不可避免的悲慘命運,更是對封建階級的嚴正譴責,從而達到了“以小見大”。通過描寫“山中寡婦”的生活,把人們的視線引向更廣闊的苦難社會的創作目的。正是由于這最后兩句,詩的主題從同情民眾升華為對封建剝削階級的揭露和批判。
這首詩是一首七言律詩。古代詩人以下層民眾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經常使用樂府古體,但杜荀鶴卻別出機杼,擅長用七律來反映。像此詩不用典故,不加雕琢,純用白描,加上一些虛詞如“猶”、“尚”、“任是”、“也應”等等運用得當,讀來真如口語一般。詩的結構也很嚴密。前六句主要就題中“寡婦”兩字落墨,后兩句則更照應了“山中”兩字。王安石評唐張籍、王建樂府詩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若容易實艱辛”,于此詩也可作如是觀。
〔評說〕
蔡正孫《詩林廣記》:“此詩備言民生之憔悴,國政之煩苛,可謂曲盡其情矣。采民風者,觀之其能動心否乎?”
上一篇:散文賦《小園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山中問答》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