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氏
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麥苗風柳映堤。
等是有家歸不得,杜鵑休向耳邊啼。
這是一首羈思詩,是一位久客不得歸鄉者對自己心緒的詠嘆。
前兩句寫時令和詩人眼前的景色。時令巳接近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或兩天),細雨蒙蒙,春草一片茂盛;軟風從麥苗尖上輕拂了過來,河堤上的柳樹姿影婆娑,青翠碧綠,遠望連成一片,遮蔽了河堤。詩人把寒食時節最富于特征的景物點染在畫面上。在所選取的物象中,“草”和“柳”是兩個主要物象,分別用“萋萋”和“映堤”來突出形貌。這是與作者的情緒緊密關聯的。原來在古詩文中,萋萋春草和依依楊柳同離別、思家有不解之緣。《楚辭·招隱士》以“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招喚遠游之人歸來,王維以“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抒發自己送別后又希望友人返歸的深情。至于青青柳色又成了送別環境的典型景色和引起鄉思的觸媒。“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楊柳管離情”(劉禹錫),“羈客春來心欲碎,東風莫遣柳條青”(戎昱)。柳條青而客心傷,詩中多有。這首詩選用富于特定情緒的物象,明寫環境景色,暗示被觸發的情緒,為下面直抒胸臆作了鋪墊。
第三句直抒怨別之情,迸爆而出,托出一篇主旨。“等是”是“為何”的意思(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為什么有家歸不得呢?前面寫景中醞釀包孕的感情到此噴薄而出,情辭質直激昂,以見其內心的不平。末句把這種感情引向深細,以審美畫面渲染。杜鵑啊,你再不要老在我耳邊叫了,你再聲聲叫著“不如歸去”,叫我怎么忍受得了?思歸怨別之情,被表現得多么癡誠,又多么婉曲!清代詩人黃景仁《聽子規》詩云:“只解千山喚行客,不知身是未歸魂”,以憐鳥而所以自憐,應是這一類意境的轉換寫法。三、四兩句,一點一染,一直一婉,感情表達深厚而有余韻。
這首詩,大體說來,前面寫景,后面抒情,是景物引動了感情。后半部分抒情,又是先有正面抒發,后有側面烘托,筆墨善于變化。然而前后兩部分又并非截然分割。前面景句中已有感情的蘊含,不過是隱性的,后面抒情是顯性的。全詩情緒由隱而顯,由淡而濃。第三句是情感發展的高峰,第四句是深化,用癡語作導向。讀后只覺得沉郁深痛。詩歌章法既要圓通,又要善于變化,詩人深通此中三昧。
上一篇:王昌齡《西宮春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無名氏《雜詩四首(其三)》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