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大任《西樵大科峰觀日出》明山水詩鑒賞
歐大任
明河漸沒見長空,海上雞鳴日已紅。
地涌千峰元氣里,天連諸水大荒中。
云邊乍聽羅浮鳳,曙后偏驚碣石鴻。
便欲乘風到銀闕,扶桑東望思何窮。
廣東南海縣的西樵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二十八瀑布和二百零七泉之勝。周圍四十余里,幽谷翠嶂,飛瀑流泉,奇花異草,雕梁畫棟,形成一個秀麗的風景區(qū),與博羅縣境內(nèi)的東樵羅浮山并稱,素有“南粵名山數(shù)二樵”之說。“大科峰”為西樵山主峰,高三百四十四米,是西樵山觀日出的理想之地。歐大任此詩描寫大科峰觀日出的情景,氣象雄偉,郁勃豪壯,給人一種壯觀天地之間,涵泓廣大,氣韻沉雄之感。
首二句寫天曉日出之景。銀河漸漸隱去,長空出現(xiàn)熹微之色; 大海之上仿佛雄雞高啼,一輪紅日躍出海面,染紅了半邊天空。“明河”,即銀河。第一句隱括晚唐李商隱“長河漸落曉星沉” (《嫦娥》)之意而成,與第二句寫日出形成相互照應之勢,顯得銜接自然,分外得體。
第二聯(lián)寫旭日映照下天地之間的壯觀景象。“地涌千峰元氣里,天連諸水大荒中。”在蒙蒙元氣里,西樵山四周,百千座山峰從大地涌出; 縱橫交錯的河道連接天際,奔流在遼闊的原野中。“元氣”,是指產(chǎn)生和構(gòu)成天地萬物的原始物質(zhì),或指陰陽二氣混沌未分的實體。《論衡·談天》云:“元氣未分,渾沌為一。”這里是指天地之間。“諸水”,是指西樵山附近北江、西江在三水西合流后東南流入海,在珠江三角洲平原上分成千百河道,密布形如蛛網(wǎng)。“大荒”,《山河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說: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是謂大荒之野。”后指邊遠的地方或遼闊的原野。此二句以俯視的角度,表現(xiàn)了天地之間山的攢動和水的縱橫。“涌”字和“連”字,雖平平道出,卻給人一種內(nèi)在的動勢和氣韻,可與盛唐氣象相媲美。讀此二句,令人馬上會想起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渡荊門送別》),“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想起杜甫的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旅夜書懷》),“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秋興八首》)。語句逼肖,意境神似,此點睛之筆,可謂力透紙背。
第三聯(lián)是觀日出的想象。旭日東升,在藍天白云之外仿佛聽到東樵羅浮翠鳳的鳴聲; 天亮后又驚起大雁從北方的碣石飛來。這西樵日出是何等的壯麗,南來北往的鳳鳥、大雁都集中于此,是多么吸引入。“碣石鴻”: “碣石”為山名,舊說在河北省昌黎縣,據(jù)當代考古發(fā)現(xiàn),認為碣石即今遼寧省綏中縣海濱中的所謂姜女墳。劉峻《廣絕交論》:“軼歸鴻于碣石”,認為大雁都要在此落腳。這種具有想象性的描繪,自然為西樵日出增添了神奇的色彩。
結(jié)尾兩句表現(xiàn)得更為愜意。不妨借此而乘風到天庭遨游一遍; 此時極目東眺,那大海日出之處,不知令人產(chǎn)生多少遐思! “銀闕”,是指天上的宮殿,神仙所居之處。“扶桑”,神話傳說中的一種樹木,《山海經(jīng)·海外東經(jīng)》: “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這里指日出之處。結(jié)句蕩開一筆,虛處道來,更顯氣足神完。
這首觀日出的七言律詩,不對日出之景作正面描寫,而對大自然的壯觀景象盡情渲染,虛實結(jié)合,縱橫馳騁,在諸多的描寫日出的詩歌中,也不失為一首佳作。
上一篇:隱巒《蜀中送人游廬山》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李商隱《西溪》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