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虞集詩《挽文山丞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徒把金戈挽落暉,南冠無奈北風吹。子房本為韓仇出,諸葛寧知漢祚移。云暗鼎湖龍去遠,月明華表鶴歸遲。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
(據《元詩選》初集《道園遺稿》)
這是作者在文天祥殉國多年以后寫的悼念之作,它不同于一般挽詩,因為一般挽詩多寫于聞到死訊之時。作者《道園學古錄·歸田稿》卷四一有一首《題文丞相詩后》說:“大廈明非一木支,區區未忍聽傾危。故人邂逅聊相問,矢死經天更不疑?!睂ξ奶煜榈木褓潎@不已。
虞集生于宋末,長于元朝,文天祥是因始終不肯屈節而被元朝殺害,在元朝的統治下歌頌始終抗元的宋末烈士,措詞是很費斟酌的。許多話要說又不敢明說,就借助于用典,這首詩每句都用典,原因恐怕就在這里。
“徒把金戈挽落暉”?!巴健弊钟玫锰貏e有力量,魯陽揮戈返日是英雄壯舉。文天祥在南宋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毅然起兵勤王,希望挽救南宋已無可挽救的命運,結果是徒勞無功,這一個“徒”字寫出文天祥的悲劇結果,但“把金戈挽落暉”的精神還是值得稱贊的,這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也就是上面我們引的那首詩“大廈明非一木支,區區未忍聽傾?!钡男那?。這句詩用魯陽揮戈返日的典故,再加上一個“徒”字點出悲劇的結局?!澳瞎跓o奈北風吹”這里連用兩個典故把文天祥的遭遇曲折地表達出來。文天祥無法抵擋北方的進攻、被俘而殉國?!澳瞎凇薄氨憋L”暗用兩個典故,但字面上卻當句作對,天衣無縫。開頭這一聯已經交代了文天祥的悲劇結局。
“子房本為韓仇出”,這一句又用張良的典故,表明文天祥起兵純粹為了報國。就結構而言是從上一聯又倒敘回去。“諸葛寧知漢祚移”,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贊美文天祥,同時“漢祚移”三字點明宋亡?!按髲B明非一木支”,但在文天祥心目中不計較成敗利鈍,漢祚雖移,而己心不變。這一聯從起兵的動機和堅貞不屈、矢志不渝的態度贊揚文天祥。張良、諸葛亮都是最出色的人才,拿他倆來贊揚文天祥,就不僅是指精神,其才能也全在不言之中。無奈大勢既去,才士也無能為力。
“云暗鼎湖龍去遠”,用黃帝的典故表明宋帝已死,攀髯無及。這里以黃帝鼎湖龍去比宋帝之亡,既有悲愴氣氛,又暗示宋朝是正統,字里行間有眷戀之情?!霸旅魅A表鶴歸遲”,丁令威化鶴歸來的典故是習見的,作者用“鶴歸遲”三字就在熟悉的典故里注入了新的意境,惋惜文天祥被俘被殺,不見其化鶴來歸。著一“遲”字,表示遲遲未見而總有見到之時,在哀悼中含有一絲希望,文天祥終將有化鶴歸來的一天,他的精神永遠存在。文天祥明明被殺害,作者卻用神仙化鶴的故事來表達,可見作者對文天祥的敬仰之情。
“不須更上新亭望,大不如前灑淚時”。這里運用《世說新語》中的“新亭對泣”的典故,也是人所熟知的,但作者在這里不是簡單地引述,而是反用其意表達深沉的興亡之感。這一聯是承上聯“鶴歸遲”來的,您如果歸來,也不要再上新亭去看風景了,因為現在比王導他們(東晉渡江)當時又遠遠不如了。這樣理解較“我不須……”更深一層,因為這種情況我早已明白才對“鶴”歸不必去望,又是始終扣緊文山丞相來說的。這一聯又從死后寫到做挽詩的今天,表明每下愈況的時勢,寄托故國之思。
這首詩結構上開合跳宕,不肯平鋪直敘,在用典上只有第二聯是正用,其余都是反用,增加新鮮感。這是一首七律,七律的二三兩聯必須是兩副工穩的對子?!白臃?,諸葛”、“韓仇,漢祚”非常工穩。而兩聯之間一般應避免語式的重復。如第二聯上四字“子房本為”和第三聯“云暗鼎湖”結構根本不同,下三字“韓仇出”和“龍去遠”動詞的位置也不一樣,再把七個字合起來看,上一聯意思為二(子房)五(本為韓仇出)的結構,即后五字的意思緊密結合不能分開,而下聯的結構卻為四三式,在第四字那兒可以一頓,欣賞律詩的對句,這一點也該適當注意。
文天祥是虞集十分敬佩的人,這首詩也是虞集精心結撰之作。虞集的詩有“漢廷老吏”之評,就是說十分講究法度,一絲不茍,細細體會這首七律措詞謀篇用典等方面,可以對“漢廷老吏”有初步印象。這在虞集的七律中是名篇,不可匆匆讀過。
上一篇:杜甫詩《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李攀龍詩《挽王中丞》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