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陸游詩《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見城邑人物繁麗云西涼府也喜甚馬上作長句未終篇而覺乃足成之》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五百年間置不問,圣主下詔初親征。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筑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
作于淳熙七年(1180),在撫州(今江西省撫州市)提舉江南西路常平茶鹽公事任上。據詩題稱,這首詩所記,乃五月十一日夜半夢中情景。此夜,作者夢從大駕親征,收復漢唐故地、到了西涼府,驚喜若狂,當即在馬上賦詩,但未寫成即夢醒。這首詩就是依據夢中所作補充完成的。“西涼府”,即涼州,治所在今甘肅省武威縣,宋時被西夏占領。
詩分為四個層次。首四句總說大駕親征事。“天寶胡兵陷兩京,北庭安西無漢營。”這是唐時情事。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75)安史亂起,攻陷二京——洛陽、長安,自此,西北邊防空虛,唐朝的兩個都護府——北庭、安西,也于唐德宗貞元中(785—804)被吐蕃所攻占。“五百年間置不問,圣主下詔初親征。”這是當朝情事。五百年,天寶十四載(755),下距作詩之時為426年,此舉其成數。意即五百年后,大駕親征。其次四句說收復故地的經過。“熊羆百萬從鑾駕,故地不勞傳檄下。”這是皇帝車駕所到之處的情景。“熊羆”,借喻武士。“鑾駕”,皇帝的車駕;因車上系有八鑾鈴,故名。“故地”,指西北一帶漢唐故地。二句謂: 皇帝車駕所到之處,不用檄文宣諭,不須動干戈,故地隨即收復。“筑城絕塞進新圖,排仗行宮宣大赦。”這是在故地隆重舉行慶典的情景。“絕塞”,絕遠的邊塞,指唐朝北庭、安西兩都護府舊轄地,二句謂收復故地,皇帝在行宮排列儀仗,歡慶勝利并宣布大赦令。再其次四句,說故地重歸大宋王朝管轄。“岡巒極目漢山川,文書初用淳熙年”。意即漢朝的西北故地來往文書已改用淳熙年號,故土已經收復。“駕前六軍錯錦繡,秋風鼓角聲滿天。”這是駕前六軍的陣容。謂駕前六軍武風凜凜,鼓角聲此起彼伏,士氣高昂。最后四句,說涼州府的風光人物。“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描繪邊境和平景象。“苜蓿峰”,從岑參詩里來。岑參有《題苜蓿峰寄家人》七絕。其地當在今甘肅省西部和新疆交界處,不可詳考。“亭障”,指邊境的守望亭和堡壘。“平安火”,唐代在邊境每三十里置一烽候,夜里舉火為信以報平安,稱為“平安火”。“交河”,在今新疆吐魯番縣西,源出天山。唐于其地置交河縣,為安西都護府所在地。二句謂,故地收復后邊境平安無事。“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謂涼州重歸大宋版圖,涼州女兒也按京樣梳頭。二句謂,故地收復后人民的生活習俗也發生了變化。以上四個層次組成了作者理想中的一次重大歷史,這是夢中所構造的,夢醒之后必定是渺茫一片,但作者十分珍惜這個夢,醒后認認真真地把它補足成篇。詩人的用意是非常清楚的,目的不是為了紀夢,而是通過這個夢寄寓自己的理想,宣泄自己的殷切心情。
上一篇:詩歌·梁鴻詩《五噫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袁宏道文《五泄》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