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馬說(雜說之四)》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2。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6!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7!”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8?
【注釋】 1伯樂:傳說中的天上掌馬星。古代善于相馬者,人們就稱他為伯樂,如秦穆公時的孫陽伯樂,趙簡子時的郵無恤,春秋時的方九堙等,均是。 2奴隸人:地位低下的馬夫、仆役等。駢(pian蹁)死:并列而死。槽櫪(li利):槽,盛飼料的用具;櫪,馬棚。 3一食,每吃一頓。石(dan旦):容量單位,舊制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 4兩“食”字,動詞,音義均同“飼” (si四),喂養。 5才美:能力和好的素質。見:同“現”。 6等:等同、一樣。安:何、哪、怎。 7策:鞭打、驅使、駕馭。道:辦法、方法。材:同“才”,本能,指千里馬的食量。鳴之:結構應和“策之”、“食之”相同,不應解成使動用法,應是吆喝它。 8其:前一個與“豈”同,難道;后一個表推測。
【今譯】 世上有了相馬的伯樂,然后才能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所以雖然存有千里馬,也只不過在奴仆手下屈辱地生活著,和普通的馬一道并排死在馬槽邊或馬棚里,不會以日行千里的駿馬著稱的。
馬中的千里馬,一頓也許要吃完一石粟米;但喂馬的人不了解它能日行千里而不按它的食量喂養。這樣的馬呀,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可是吃不飽,力氣不夠,能力與美質表現不出來,就是要跟普通的馬一樣也辦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不按照驅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飼養它又不能滿足它的食量,吆喝它而不能通曉它的意思,只是拿著馬鞭子對著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可嘆呀!難道真的是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實在不認得千里馬呀!
【集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韓文》卷十:“《雜說》四首,并變幻奇詭,不可端倪。”
清·儲欣《唐宋八大家類選》卷三:“淋漓頓挫,言之慨然。”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昌黎集第二卷評語:“此言士待知己者而伸,在上者無所辭其責。‘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翻轉說。‘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抉入一層。‘策之不以其道’以下,不當其任,不盡其用,總歸于不知人。‘其真無馬邪’, ‘有’、 ‘無’二字,前后關鎖。”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評語卷七:“此篇以馬取喻。謂英雄豪杰,必遇知己者,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斯可展布其材。否則英雄豪杰,亦埋沒多矣。而但謂之天下無才,然耶?否耶?甚矣,知遇之難其人也!
清·過珙《古文評注》評語卷六:“看其凡提唱千里馬者,七便有七樣,轉變處風云倏忽,起伏無常。韻短勢長,文之極有含蓄者。
清·林紓《韓柳文研究法·韓文研究法》:“《說馬》及《獲麟解》,皆韓子自方之辭也。《說馬》語壯,言外尚有希求;解麟詞悲,心中別無余望。兩篇均重在‘知’字,篇幅雖短,而伸縮蓄泄,實具長篇之勢。《說馬》篇入手,伯樂與千里馬對舉成文,似千里馬已得倚賴,可以自酬其知。一跌落‘伯樂不常有’,則一天歡喜,都凄然化為冰冷。且說到‘駢死槽櫪之間’,行文到此,幾無余地可以轉旋矣。忽叫起‘馬之千里者’五字,似從甚敗之中,挺出一生力之軍,怒騎犯陣,神威凜然。既而折入‘不知其能’句,則仍是奴隸人作主,雖有才美,一無所用,興致仍復索然。至云‘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求’二字,猶有須斯生機,似主者尚可以盡,意尚可以通。若但抹煞一言曰:天下無馬,則一朝握權,懷才者何能與抗。故結穴以嘆息出之,以‘真無’、‘真不知’相質問,既不自失身分,復以冷雋語折服其人,使之生愧。文心之妙,千古殆無其匹!……語語牢騷,卻語語占身分,是昌黎長技。”
【總案】 《雜說》是韓愈的一組短論,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這篇短論屬寓言性的雜文,它不象一般議論文那樣作嚴密推理論證,而是用生動的形象描述來吸引讀者;也不同于寓言以一個故事來表達作者的思想。而是對富有寓意的原故事發表有寓意的評論,言在此而意在彼,透露了不便直說的觀點,起到耐人尋味的效果。
文章通篇以馬為喻,借物寓意,借題發揮,寓慨殊深。作者緊緊圍繞千里馬和伯樂的關系來展開論述,通過千里馬的遭遇尖銳批判了封建統治者的愚暗偏私和埋沒摧殘人才的惡行,表達了奇才異能之士的憤懣不平,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落拓失意的感慨。文中句句講的是千里馬和伯樂,句句指的又是人才與當權任用者,但又無一句話點破寓義,而讀者又能稍思自明。
文章還把說理和抒情緊密結合在一起。寓意言志,說理透辟;托物抒憤,感情濃烈。二者相得益彰,使文章成為情理兼勝的杰作。
全篇僅一百五十字,卻寫得波瀾起伏,跌宕有致,思想含蘊深邃,感情容量深厚,既是當時歷史現象的本質揭示,又成后世社會識拔人才的明亮鏡子。文筆奇警醒目,文氣矯健挺拔,確有尺幅千里之勢。
上一篇:蘇洵《項籍》原文|注釋|賞析|譯文
下一篇:王禹偁《黃州新建小竹樓記》原文|注釋|賞析|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