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公羊傳·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 大一統也①。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②。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③。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
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④; 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注釋】 ①大:強調。②平:治理。反: 同“返”。③扳: 同“攀”。④適 (di):通“嫡”。
【譯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國君的即位之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開端。“王”指的是誰?是指的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 后說“正月”?這里意思是周王朝的正月。為什么要說“王正月” 呢?是為了強調天下一統。
隱公為什么不說 “即位”? 這是成全隱公的意愿。為什么要成全隱公的意愿? 隱公要等治理好國家之后再把君位還給桓公。為什么要還給桓公? 桓公幼小而尊貴,隱公年長而地位卑微。他們之間的尊卑差別較小,國人沒有知道的。隱公年長而賢明,大夫們為討好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如果此時推辭不就君位,就沒辦法知道桓公一定得到大夫們的擁立。況且如果桓公即位,隱公擔心大夫們不愿意輔佐幼小的君主。所以,隱公的即位,是為了桓公以后能夠即位。
隱公年長而賢明,為什么不適合即君位呢? 如果嫡夫人的兒子有多位,則立年長的,而不是看是否賢明; 如果是非嫡夫人的兒子,則立出身高貴的,而不是看是否年長。桓公為什么高貴?是因為他的母親高貴。母親高貴,那么兒子為什么高貴?兒子因母親地位高而高貴,母親則因為兒子即位而高貴。
【鑒賞】 本文所解釋的是《春秋》經文的第一句: “元年春王正月。”第一段通過分析這幾個字的順序,闡明了《春秋》所謂的 “尊王”思想。第二段指出隱公執政的目的是要將君位還給桓公,原因是當時宗法制度的要求,即: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本文反映出當時統治階級立此規矩的目的是為了調整和鞏固內部關系。
上一篇:《古文觀止·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晁錯論》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