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陸游詩《書憤》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早歲那知世事艱? 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首詩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春,時作者六十二歲,家居山陰。詩篇追述壯歲心情及經歷,抒發壯志未酬、鬢發先斑的憤慨之情,體現了強烈的報國愿望及深沉的憂患情思,不同于一般的言志詩。
首聯說少年壯志。少年時期,面對中原淪陷的嚴酷現實,憤恨不平之氣有如山涌。《三國志·吳志·吳主傳》“權大怒”注引《江表傳》云:“權怒曰:‘……近為鼠子所前卻,令人氣涌如山。’”作者當時之所以具有這樣的英雄氣概,一方面是報國思想使然,另一方面也因為涉世不深,不知道世事多艱。“世事艱”,指恢復中原之事不易實現。二句雖顯得十分有氣勢,但悲觀憂郁情思卻已隱含其中。
頷聯結合國家大事敘說自己青壯年時期的經歷。上句結合宋兵在東南抵抗金兵進犯事敘說。“樓船”,有疊層的船,指戰船。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省邗江縣南長江濱,與鎮江斜相對峙。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將劉锜、虞允文等在瓜洲、采石一帶拒守,完顏亮為部下所殺,金兵潰退。其時,詩人初任鎮江通判。這年閏十一月二十九日,曾與韓元吉等踏雪登焦山,“置酒上方,峰火未息,望風墻戰艦,在煙靄間,慨然盡醉。”(《焦山題名》)其時,金兵已渡淮,楚州(治所在今江蘇淮安)失陷,江防緊張。這是作者青壯年時期頗值得追述的一段經歷。下句結合宋兵在西北抵抗金兵進犯事敘說。大散關在今寶雞市西南。宋金對峙,西以大散關為界。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宋金在大散關曾有一次爭奪戰。乾道八年(1172),作者四十八歲,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王炎與陸游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在大散關與金兵發生遭遇戰。這也是作者青壯年時期很值得追述的一段經歷。二句鋪張敘說,展示了廣闊的時代畫卷。頸聯說現狀,由壯麗的昨天回到眼前,頗帶傷感情緒。上句承接頷聯所述往事,謂報國理想無法實現,志愿落空。少年時期,作者曾以六朝名將檀道濟自許,決心像塞上長城,捍衛國土,抵御外敵,但這一切都已化為泡影,故著一“空”字。下句自傷遲暮,使“空”字表現得更加突出。二句側重于對比: 一是塞上長城,是極大、極雄偉事物,另一是鏡中衰鬢,是極小、極衰微事物,二者似不可調和,卻集中在一個人身上。這種矛盾與統一,進一步導致了人物的悲劇。尾聯以《出師表》總結,表明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心志。上句贊頌諸葛亮的業績。蜀漢后主建興五年(227)三月,諸葛亮率大軍由漢中北伐曹魏,上《出師表》。這是舉世聞名的一件大事。下句感嘆,千載以來,沒有人可以與諸葛亮相比。伯仲間,意即不相上下,可以相提并論。杜甫《詠懷古跡》之五詠諸葛亮有“伯仲之間見伊呂”句,謂諸葛亮可以比伊、呂。此則反其意而用之,謂無人可與諸葛亮相比。盡管如此,作者還是以諸葛亮為楷模,希望實現自己恢復中原的志愿。
詩篇剖露心跡,敘說情緒,既轟轟烈烈,又深切沉重,表面上看,作者在現實面前不斷受挫折,似已灰心喪氣,實際上其報國之心至死不變。詩篇充分體現了作者堅韌不拔的戰斗精神,這是難能可貴的。
上一篇:詩歌·翁卷詩《鄉村四月》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孫樵文《書褒城驛壁》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