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
漠漠春蕪春不住,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偏是無情偏解舞,濛濛撲面皆飛絮?! ±C院深沉誰是主?一朵孤花,墻角明如許。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
這首詞寫晚春景色,表現年華遲暮與身世不偶的深沉喟慨,但卻未作正言莊語,而是假比興寄托之法以曲筆出之,就格外顯得委婉多味、含蓄有致。
“漠漠”,寂靜無聲;“春蕪”,充盈綠意的草地。這里實際是說,新綠暢茂,百花凋謝,田原間一片寂寞氣氛,因為“春不住”,已到了韶光盡老的春殘時節。首句雖淡淡道出,也已輕輕透露著某種深長的、難以掩抑的傷感惋嘆情緒,給全篇定下基調。“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兩句,當是“廢園”實境的寫照:小徑上生滿野草,荊棘叢蔓,致使偶爾的行經者都難以通過;再從字面看,亦無甚費解處,但在它的深層,是否還隱涵有現實局勢的特定取向呢?聯系龔自珍屢遭傾軋排擠,浮沉宦海中,始終郁郁不得志的遭際,則他感憤仕途多舛,奸佞猖獗而抱負難伸的意思,就昭昭可見了。如果此說不失之穿鑿,那么,下面的“偏是無情偏解舞,濛濛撲面皆飛絮”兩句也便可斷為承上直下,于章法一脈貫注了。你看,柳絮飄舞,像濛濛細雨般迎面撲來,偏是它毫不痛悼春光的驀然零落,仍是漫天飛揚。這本屬暮春的慣常景象,可參見宋·晏殊〔踏莎行〕“春風不解禁楊花,濛濛亂撲行人面”之句,但這里卻怨怪其“無情”,并連下兩個“偏”字,則那輕狂簸薄的隨心恣縱意態,便極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來;若推言之,“有情’的是什么呢?恐怕唯有落紅紛紜滿地,香銷玉損了。進而言之,國事傾危,猶如風搖雨飄,朝廷上眾多的碌庸渾噩之輩偏不以為念,仍在沉酣歌舞享樂,至令有識之士扼腕嘆息“無情”。
上闋取景較為闊大,下闋則專注到一物。“繡院”,有花木的院子,此處實指“廢園”。“深沉”,是說綠陰遮地,層層深入卻闃無人跡,滿目凄涼里,不由得要問究竟“誰是主”?四顧俯仰間,只見“一朵孤花,墻角明如許”!獨有它明艷勝火,在寂寞里燃燒著青春的熱情,給心頭帶來些許溫暖和慰藉,似乎是逝去的春光殘留于塵世的唯一征兆,唐·韋應物《游開元精舍》“孤花表春余”意正同此。但結尾兩句“莫怨無人來折取,花開不合陽春暮”又翻過一層,嘆息它雖芳姿絕佳,卻不為人知,難見重于世,說“莫怨”,其實正是極怨;說“不合陽春暮”,正是因歲月遲暮、花不及時所致。這里為自己的不合時宜,浮沉下僚胥吏難以施展經國濟民的理想而怨憤。另一方面,無人折取”云云,又暗含唐·杜秋娘《金縷衣》“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之意,謂好花須逢辰開,否則將無人欣賞,借此勉勵應愛惜少年景光,有所作為,莫因良機空逝而徒然嘆息。
龔自珍是近代文學的開山大家,其時社會急遽動蕩,內憂外患漸集,然朝廷腐敗,人才沉淪,所以使他產生重重的憂慮;而藤刺牽衣、飛絮撲面、墻角孤花自明,皆景語中有情語,那種無限惆悵落寞的傷感意緒,正是他真實心態的寫照。
上一篇:許有壬《鵲橋仙·贈可行弟》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辛棄疾《鷓鴣天》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