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題老將林亭
張蠙①
百戰功成翻愛靜,侯門漸欲似仙家。
墻頭雨細垂纖草,水面風回聚落花。井放轆轤閑浸酒,籠開鸚鵡報煎茶。幾人圖在凌煙閣②,曾不交鋒向塞沙。【注釋】
①張蠙(生卒年不詳),唐末詩人。字象文,池州(今屬安徽)人。生平材料甚少,大致生活于唐武宗會昌末年至前蜀后主王衍當政期間。一生游歷甚廣,交游頗多。其思想以儒家為主,兼存釋道。初與許棠、張喬齊名,登乾寧二年(895)進士第,為校書郎、櫟陽尉、犀浦令。入蜀,拜膳部員外,終金堂令。《全唐詩》存詩一卷。
②凌煙閣:原本是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唐太宗李世民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于貞觀十七年(643)二月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圖像,皆真人大小,由褚遂良題字,時常前往懷舊。據歐陽修《新五代史》載:蜀王建在武成“五年,起壽昌殿于龍興宮,畫建像于壁;又起扶天閣,畫諸功臣像”。
【詩本事】
新舊《五代史》載:“建晚年多內寵”,把持朝政的宦官、重臣“及建疾”,“謀盡去建故將”。《成都縣志》亦載:王建晚年,“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后主王衍即位后,其舊勛故老,皆棄而不任。由此看來,詩中“老將”的退隱是有其政治原因的。
【賞評】
這首詩塑造了一位百戰功成卻失意寂寞的老將形象,在對他“漸欲似仙家”生活的鋪陳和對他的勸慰中蘊含了深刻的社會人生哲理。
那位身經百戰、馳騁沙場的老將卻在戰功顯赫之時喜愛過一種安靜的生活,門前稀車馬,堂上少賓客,曾經一度熱鬧異常的侯門安靜幾似仙家。歲月帶走了記憶的痕跡,或許曾經金黃耀眼的門釘上長滿了斑斑銹跡,落滿灰塵的朱門緊閉著,鋪著青石的庭路上也冒出了蒼苔,園中的花草瘋長著爬上了屋宇。被斜風細雨剝蝕得斑駁陸離的紅墻碧瓦還靜靜地矗立在那里,墻頭上長滿了纖弱的雜草,在細雨之中無力地垂下長長的葉子。一樹繁華,微風蕩漾,花雨紛紛零落池中,在水面上打著旋又慢慢聚在了一起。將美酒用轆轤吊浸在井中,好讓它在忽來造訪的賓朋暢飲時清涼爽口。打開鸚鵡籠子,好讓它在舊友光臨時報告主人煎茶待客。戰功卓著的老將大可不必為此失意傷心,那些如今在凌煙閣留下畫像留名的人,也都是曾在塞外戰場上立過功的啊。一句“幾人圖在凌煙閣,曾不交鋒向塞沙”看似是對老將進行規勸與慰勉,實也包含著“高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深刻人生哲理。
上一篇:《夏日過青龍寺謁操禪師》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天上謠》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