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顧炎武
萬事有不平, 爾何空自苦?
長將一寸身, 銜木到終古。
我愿平東海, 身沉心不改。
大海無平期, 我心無絕時。
嗚呼! 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
精衛是鳥名。《山海經·北山經》:發鳩之山,有鳥狀如烏,文(花紋)首,白喙(嘴),赤足,名曰精衛。是炎帝的少女游東海淹死,化為此鳥,常銜西山之木石,以湮(沉)于東海,填海復仇。這個故事常為歷代詩人所吟詠,但在認識角度上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這是徒勞無益的行為;有的人認為這是堅貞不渝的精神,至死不變的反抗意志。顧炎武用的是后一種意義。
這詩是寫順治四年(1647),當時清軍向南方勝利推進,而南明勢力紛紛失敗。顧于此時曾參與昆山、嘉定一帶的抗清起義。就在這不利的形勢下,作者恢復故國的決心始終不變。詩的前四句是向精衛的發問:“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至終古。”世上不平的事多得很,你何必自討苦吃呢? 以寸長之身銜木終身,能奈何煙波浩淼的東海嗎?這是一般世俗人的看法,精衛銜石,徙勞無功。第二個四句,是精衛鳥的回答。“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我愿填平東海,身死志不改,大海不平,我心不變。這是一般有志之士贊揚精衛的反抗精神,也是詩人隱喻自己雖是一介區區之士,但反清復明之志,至死不變。最后兩句:“嗚呼! 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世上銜木的鳥類,飛來飛去者很多,但都是營造自己的窠巢。諷刺當時貪圖富貴之人,降敵仕清的可恥行徑。
顧炎武在清兵南進時組織抗清,失敗后亡命北方,仍觀察山川形勢,聯絡遺民,圖謀恢復,拒絕清朝的征召,堅持民族氣節,直到晚年依舊鼓勵朋友繼續斗爭。他的詩歌敢于正視現實,具有豐富的歷史內容。風格沉雄悲壯,格調蒼涼沉郁,洋溢著愛國主義的激情。
上一篇:《病牛·宋·李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聚蚊謠·唐·劉禹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