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 岳
杜 甫①
岱宗夫如何②?齊魯青未了③。
造化鐘神秀④,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⑤。會當凌絕頂⑥,一覽眾山小。【注釋】
①杜甫(712—770),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遺等。自號少陵野老,生于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與李白并稱“李杜”,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后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后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作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圣”。
②岱宗:泰山亦名岱山,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歷代帝王凡舉行封禪大典,皆在此山。
③青:山色。未了:不盡。
④造化:天地,大自然。鐘:聚集。神秀:指山色的奇麗。
⑤決:張大。眥:眼角。決眥形容極目遠視的樣子。
⑥凌:登上。
【詩本事】
杜甫《望岳》詩共有三首,分詠東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華山)。這一首所望之岳是指東岳泰山。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裘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詩即寫于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時,是現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氣。
【賞評】
泰山究竟如何?它跨越齊魯大地,連綿起伏,郁郁蒼蒼,浩茫渾涵。大自然似乎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美都集中在它身上。泰山高聳入云,山南山北景色不同,一面亮一面暗,就好像一面是黃昏一面是晨曉。細望泰山,山間云氣生發,層層疊疊,令人心胸激蕩起伏。極目遠望,追羨那飛入山間的歸鳥。末尾二句抒發了定將登上絕頂的壯志豪情。
詩篇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表達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表現了敢于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詩評選輯】
①清·浦起龍《讀杜心解》:“當以是為首”,并說“杜子心胸氣魄,于斯可觀。取為壓卷,屹然作鎮。”
②清·仇兆鰲《杜詩詳注》卷一分析得極好:詩用四層寫意。首聯遠望之色,次聯近望之勢,三聯細望之景,末聯極望之情。上六實敘,下二虛摹。
③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卷九評價說:四十字氣勢,欲與岱岳爭雄。
④明·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詩則感嘆:齊魯到今青未了,題詩誰繼杜陵人?
上一篇:《月夜》禪思哲理詩賞析
下一篇:《望月懷遠》禪思哲理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