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漁《梧桐》原文|注釋|賞析
梧桐一樹,是草木中一部編年史①也。舉世習焉不察②,予特表而出之③。
花木種自何年?為壽幾何歲?詢之主人,主人不知;詢之花木,花木不答。謂之“忘年交”④則可,予以“知時達務”⑤則不可也。梧桐不然,有節可紀,生一年紀一年。樹有樹之年,人即紀人之年,樹小而人與之小,樹大而隨之大,觀樹即所以觀身?!兑住吩唬?“觀我生進退⑥。”欲觀我生,此其資⑦也。
予垂髫⑧種此,即于樹上刻詩以紀年,每歲一節,即刻一詩,惜為兵燹⑨所壞,不克有終⑩。猶記十五歲刻桐詩云: “小時種梧桐,樹葉小于艾。簪頭(11)刻小詩,字瘦皮不壞。剎那三五年,桐大字亦大。桐字已如許(12),人大復何怪。還將感嘆詞,刻向前詩外。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13)?!贝擞鑻肽曛?,因說梧桐,偶爾記及,不則(14)竟忘之矣。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然則編年之說,豈欺人語乎?
(《閑情偶寄》)
注釋 ①編年史——按年編纂的史書。②舉世習焉不察——世上的人對此司空見慣沒有察覺。焉:于此。③予特表而出之——我特地把它表述出來。予:我。④忘年交——年紀不相當而結為朋友。⑤予以“知時達務”——贊許它能認清時勢,通達事務。予:贊許。⑥觀我生進退——語出《易經·觀卦》,原意為我之所行,可進可退,占者宜自審。作者引用,以說明要注意觀察生活的變化。⑦資——取資,憑借。⑧垂髫(tiao)——頭發下垂。古時未成年的人不束發,因以“垂髫”指童年。⑨兵燹(xian)——兵火之災。⑩不克有終——不能有始有終。(11)簪頭——簪子,頭上飾物,別頭發用。(12)如許——如此,這般。(13)而為悠忽戒——以此作為虛耗光陰的警戒。悠忽:游蕩度日。(14)不(fou)則——否則,不然。
賞析 李漁一生,生活放蕩不羈,思想不受約束。在寫作上,竭力要求內容新奇,語言通俗淺顯。他認為,奇才能新,新奇才能美;通俗的語言,淺顯的文字,同樣能表達新奇的內容,寫出優美的文章。這篇短文體現了他的這種主張和追求。
首先,立意新穎。題目是“梧桐”,卻沒有寫梧桐的枝繁葉茂,也沒有寫秋雨梧桐的凄涼,而是抓住梧桐的生長特點,譽之為“編年史”。在他之前,似乎還沒有人生出這樣的奇想,打過這樣的比方。
其次,論證方法也很別致。按照常規,點題之后應該從正面回答:為什么一棵梧桐就是一部編年史? 他沒有這樣寫,而是以一般花木與梧桐作比較,將花木比喻為 “忘年交” ,而梧桐卻能“知時達務” ,它“有節可紀,生一年紀一年”,能隨著人的生長而生長,“樹小而人與之小,樹大而隨之大” ,能從它的生長看到人的變化,能象《易經》說的“觀我生進退” 。再往下,仍不從正面論述,而是出人意外地引用他15歲時刻在梧桐上的一首詩,從而把他的“編年史”說加以深化和升華: 三五年的時間,“桐大字亦大”,“新字日相催,舊字不相待”; 人亦如此,日新月異,因此面對梧桐,“顧此新舊痕,而為悠忽戒” 。提醒人們: 不要浪擲光陰,虛度年華。結尾交待一下,說明刻在梧桐上的詩為 “嬰年著作,因說梧桐,偶而記及”,“即此一事,便受梧桐之益” ,這也證明 “編年之說” ,并非“欺人語” ,呼應開頭的“編年史”之說,使全篇結構顯得緊湊而完整。
這篇雜文的宗旨是借梧桐的生長變化勸戒世人: 光陰荏苒,不可虛擲。這種勸戒并不新鮮,但我們讀李漁此文仍給人以新鮮感,原因在于提出論題后步步引申,從具體觀察中談切身感受,加之比喻新穎、對比鮮明,因而就能平中見奇,奇而生新。全篇的文字通俗淺顯,但說理深入,筆調靈活,“通”而不“俗” ,“顯”而不“淺”,使這篇雜文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審美價值。
上一篇:郁達夫《雜談七月》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鄧牧《楚佞鬼(《二戒》其二)》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