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秋興八首;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其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紛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其三
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汎汎,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其四
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其五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云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圣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其六
瞿唐峽口曲江頭,萬里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御氣,芙蓉小苑入邊愁。珠簾繡柱圍黃鵠,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其七
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杜甫永泰元年(765)在嚴武死后即離開成都去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天到云安。大歷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閣。《秋興八首》一組詩都寫于此時。這時,“安史之亂雖然結束,但在河北、山東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劍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嶺南,甚至京畿之內,也時常發生節度使或軍將的叛變。”加之吐蕃入侵,長安游賞之地不僅未得恢復,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脅之下。“劍南西川也不斷受到吐蕃和南詔聯軍侵犯和威脅”(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詩就是在這背景下寫的,借以感慨今昔,懷念長安,是很著名的組詩。
這八首組詩,結構嚴謹,是個有機整體。第一首是統帥以下七首的起興篇章。詩的前四句先寫環境,以“玉露”、“楓林”、“氣蕭森”、“波浪兼天涌”、“風云接地陰”點明了時地,既傳神地寫出了風云變幻,“蕭森”駭人,寓有悲壯色彩的巫峽景觀,又形象地暗示了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戰亂不息的政治形勢和社會黑暗,并從中流露出了一股憂國憂民的愁緒。與杜甫的《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所寫的“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生涯相汨沒,時物自蕭森”的意境相類似。這四句,既是寫景,又是寫事,更是寫情,意蘊豐富。下面四句便直接寫情,直訴詩人之悲愁和對長安之系念。杜甫曾在夔州兩度過秋天。他的《九日》詩:“即今蓬鬢改,但愧菊花開。”又在夔州的《夜》詩中說“南菊再逢人臥病”,都可作為“叢菊”一句的參證,是說在此已見兩度菊開,都流了思鄉之淚。而所乘之扁舟,加之周圍又傳來催做“寒衣”的砧聲,這使飄泊在外的詩人更增加思鄉即系念長安的心情。詩人的思歸長安之心所以如此殷切,誠然與長期客居在外有關,更是憂國憂民情懷的一種曲折表現,與前四句所寫的內容相一致。
這首詩與屈原《招魂》的“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所寫的境界相似,但季節有春秋之異。意境較《山鬼》為廣闊,思想同《哀郢》相通。但那時長安已收復,所寫的卻仍是一些依然存在和新出現的社會政治問題,體現了關心萬方多難和思念長安的拳拳之心。以下七首均由此演化生發。
第二首緊承第一首中隱喻社會背景的四句寫景和“孤舟一系故園心”一句,寫念長安,憂國亂,無限悲切,表現了杜甫一心想報效國家而又不能的痛苦心情,和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懷。杜甫隨嚴武到劍南,是想乘使槎再返朝廷。嚴武曾奏請命杜甫為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杜甫因“伏枕”臥病有違“畫省香爐”,未能入京供職;由于沒有隨嚴武還朝,加之嚴武第二次回朝就死了,于是感到沒有再仕于朝廷的希望了。其實,杜甫不是進士出身,又很難被提攜入朝,所以當“每依北斗望京華”時,就有“北斗”近而“京華”遙遠之感,不乏懊喪之意,因而聽到猿鳴,不禁淚下。盡管有此委屈,仍為國亂猶存聽到笳聲而悲傷。不論在朝與否,都以國家為重。杜甫與這詩同時寫的《溪上》一詩也說:“西江有船至,時復問京華。”這是詩人一以貫之的思想。也正因為如此,詩人才對京華一直從“落日斜”望到半夜月“映洲前蘆荻花”。這很像《水經注·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懷長安、憂國亂感情之深,盡在言外。因此說,此首是八首之骨。
第三首承第二首中的“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虛隨八月槎。畫省香爐違伏枕”三句,進一步自敘自傷。其二寫的是眼前事,而本首寫的以往事,詩人的反思更深了一層,無限感慨。
詩由在靜僻山郭的早晨詩人天天獨坐江樓導入,由“信宿漁人”、“汎汎”扁舟和“清秋燕子”“飛飛”欲去猶留起興。漁人扁舟到處飄泊,候鳥燕子都沒有定居,觸景生情,自嘆浪跡生涯。當年宏愿在心,如今有家難歸,不勝懊喪。繼而以匡衡上疏劉向自喻,但詩人的《進三大禮賦表》和上疏為房琯辯護等都失敗了,深含功名數奇有違心愿之感。“匡衡”兩句的用典方式很特殊,這是杜甫的創造。這兩句所說的內容,是他政治生涯中所受挫折抑或最大打擊,是他離開長安長期飄泊在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這里所述的內容比之第二首的“奉使”、“畫省”兩句更進了一層。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的寫法。如把這兩首的內容合在一起,則基本上反映了詩人仕途的坎坷與不幸。最后,詩人又以少年時的“同學”相比,他們都地位不低,過著“衣馬自輕肥”的生活,益見當權者不能任賢用能,更增加詩人的悲傷。全詩都是自訴自哀,為心愿未遂而悲傷。所以,錢謙益認為這一首是《秋興》八首中的“文心”,也就是寫了杜甫的主要心事,希望帝王納諫和用賢舉能。
第四首又承第三首所寫的心事開篇。因為當國者不能納諫任賢,致使引來國難,“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從李淵開國到大歷期間,百年來世事無常,得失劫殺,盛衰不定,猶如弈棋,弈棋的人失策,就會使已定的形勢又歸紛亂。“王侯宅第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極言世事變化之大。而且自安史之亂后內憂外患依然存在,還是戰亂不息,“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這便是當國者不能納諫任賢的結果。其中的“王侯”四句,呼應了第一首中“玉露”四句,或者可以說是承了這四句而言的。最后又回到寂寞蕭森的秋意,以“有所思”結束全篇,寄意深遠。慨嘆和憂國之心流溢于字里行間。這首詩不僅概述了百年世事的變幻,而且把當時的現狀作了重點描繪,充分體現了杜甫的愛國憂亂之心,所以應該說是組詩的中心。
第五首是思昔,承第四首中的“聞道”兩句寫了唐王朝興盛時期上朝的威嚴景象以及唐玄宗相信神仙方士,召貴妃入宮,措辭富麗而饒有盛唐氣息。看似句句贊美,然而也暗寫危機,這由“一臥滄江驚歲晚”的轉折句中點出。
詩先借古喻今,以漢時蓬萊宮說明宮闕之宏麗,用漢武帝所建銅柱承露盤和老子西游函谷關關尹見紫氣的典故,隱喻玄宗對黃老方士的熱衷,借《漢武內傳》中西王母自瑤池降臨瑤華殿的故事暗寫貴妃先做女道士,然后寫她入宮得寵。唐玄宗的這些作為,都是使唐王朝由盛到衰從高峰跌落釀成國難的禍根。對此,王維也有詩,他在《早朝》中曰:“方朔金門侍,班姬(指貴妃)玉輦迎。仍聞遣方士,東海訪蓬瀛。”也是諷刺寵貴妃和求神仙的。這兩件事都是當時所認為的盛事,而殊不知后患無窮。詩接著以“云移”兩句寫上朝時的盛況和玄宗的威儀,最后以“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清瑣點朝班”兩句突然轉折作結。尤其是其中的“一臥滄江驚歲晚”句,色彩黯淡,情緒頹然,氛圍驟然不同,實是暗示了國難,正因為這樣,當時的杜甫才遭“臥滄江”的厄運。然而有“幾回”一句,仍蜷顧朝廷,與屈原的“蜷局顧而不行”精神相通。全詩基本上描述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輪廓,并揭示了其原因,所以說是承前首的“聞道”兩句所發。楊倫對該詩評曰:“前六句直下,皆言往昔之盛,第七一句扭轉,筆力超勁。”楊注又引陳秋田說:“下四首不用句面呼吸,一片神光動蕩,幾于無跡可尋。”這主要是說把興亡之感寫得不露痕跡,盛唐氣象,還極力保持,確是藝術上的高手。
第六首則承第五首所寫的盛況中潛伏危機之意直寫危機“芙蓉小苑入邊愁”,及其所造成的后果,撫昔傷今,不勝感慨。詩人雖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闕,由眼前的秋風、煙云,神思飛馳,遙念長安曲江。當時玄宗與貴妃淫樂游賞之地的荒淫生活的迷夢,終于被東北邊境陡起的安祿山叛亂所破滅,昔日華麗的曲池宮館和池中游艇分別成了黃鵠和海鷗的棲息之所,一派荒廢凄涼景象,寓有昌盛之時萬物增輝,危亡之際一切黯然失色之感慨。繼而以“回顧可憐歌舞地”兩句作結,慨嘆之情更深一層,并與首聯呼應,在慨嘆中寄希望于當朝者,莫忘“秦中自古帝王州”,可謂語重心長。楊倫評語云:“吞吐意在言外。”確是拈出了這一篇的藝術特點。
第七首同前一首一樣,也是承第五首內容而來,追思往昔之盛況,哀嘆如今之蒼涼,都是在給當局者總結教訓,與第四首的“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兩句相照應。同是寫今之蒼涼,前者只寫曲江池,且較實,后者只寫昆明池,但較虛。詩人借漢代事來比唐王朝,全力描寫昆明池的蕭瑟凄涼的秋天景色,由織女、秋月、石鯨、秋風、菰米、秋蓮組成了一幅悲愴的秋圖,抒發盛衰今昔感受,不著實事一字,卻顯得縹緲空靈而寄意深遠。較之前一首寫曲江池給人以更多的想象的余地,盡管曲江池和昆明池都是玄宗與貴妃的淫樂之地,由于前者實的成份較多,而后者全在寫虛,因而讀者可由后者想到安史之亂不僅使長安受害,而且禍及全國,所以更精警,蘊涵更豐富,更有概括力,也更有審美價值。最后兩句結語又寫對長安的遙念,無奈關塞阻隔,唯有鳥道可通,而自身又飄泊江湖,將此境遇與長安的盛衰相連,無限凄楚,與全詩渾然一體。
第八首寫他自己最值得紀念的渼陂之游。他曾同岑參兄弟相伴作渼陂游,寫了生動有奇氣的七古《渼陂行》。詩人如今追思渼陂之游,意在寫以渼陂為代表的當年帝都盛況,既與衰敗頹唐的今天作對比,又形象地表現了他所向往的美滿景象。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寫的帝都盛況,既不是宮闕承露盤,也不是瑤池王母,既不是“珠簾繡柱”,也不是“錦纜牙檣”,而是壯美富饒、人們親切相處、意氣飛揚的社會風貌。杜甫在詩中是從環境、物產、人民的精神面貌三個方面去表現的。
首聯“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承上一首中的“鳥道”,由“昆吾御宿自逶迤”的“逶迤”兩字入詩,終南名勝之一紫閣峰倒映在渼陂中,寫了河山之美。繼而以“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兩句寫物產豐富而珍稀,不乏寓意。從昆吾、御宿到渼陂,都是漢代上林苑地。在此極言渼陂之美,意在說明盛唐也曾延續了漢代的興盛。“鸚鵡”、“鳳凰”都是珍禽,而鳳凰的富麗色彩又可作為盛世的象征。這些珍禽,均系帝王園囿所有,用之以寫帝都十分得體。在這個美麗的自然環境中,“佳人”、“仙侶”、文人雅士結伴春游,泛舟江上,互相問訊饋贈,神彩飛揚,盡興而歸。詩最后說當時意氣昂揚,描寫了盛唐帝都氣象,如《題鄭監湖亭》說的“賦詩分氣象”那樣。而今卻飄泊峽中,雖已滿頭白發,仍悲涼地吟長安望長安而盼再現當年盛況。慮及安史亂后,瘡痍未復,戰亂仍頻,不禁又低下了頭來,萬千感慨,盡在無言之中。總之此詩所寫的渼陂之美,回答了《秋興》八首北望長安苦吟的用意。結句“白頭吟望苦低垂”語,照應了第一首詩所寫的內容,以此收束整個組詩,十分有力。
楊倫注引王士禎對這八首詩的評語說:“《秋興》八首皆雄渾豐麗,沉著痛快。其有感于長安者也,但極言其盛,而所感自寓于中。徐而味之,凡懷鄉戀闕之情,慨往傷今之意,與夫戎寇交侵,小人病國,風俗之非舊,盛衰之異,所謂不勝其悲者,固亦不出言意之表矣。”
上一篇:話本《碾玉觀音》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散文·歐陽修文《秋聲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