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歐陽修文《秋聲賦》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 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 汝出視之。”童子曰:“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 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 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歐陽修抒情文中最為膾炙人口的要數《秋聲賦》。這是一篇散文賦。賦由漢代的大賦、六朝的駢賦、唐代的律賦,發展到中唐以后,由于受古文運動的影響,開始朝散文化方向演變,句式長短參差,押韻要求放寬,漸漸形成文賦,晚唐杜牧的《阿房宮賦》可以看作其先聲。進入宋代,文賦有了長足的發展,句式更加散文化,雜以駢偶韻語,顯得活潑自如,歐陽修的這篇《秋聲賦》就是文賦趨向成熟的標志,給后來蘇軾前后《赤壁賦》以直接的影響。
這篇賦主要寫由秋聲、秋氣、秋景所引起的議論感慨。可貴的是作者不像許多文人騷客那樣寫悲秋的老調。“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他不認為人的衰老憂傷單純是由于天氣的緣故,而是把它主要歸之于社會人事。作者創作這篇賦,是在嘉祐四年(1059)五十三歲的時候,已進入他一生的后期,官職雖有所升遷,但回想起屢次沉浮的坎坷政治經歷,再看看眼前政治弊端依然如故的現狀,感慨萬端,憂憤交加,文中“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云云,正是這種無可奈何而又欲罷不忍心態的反映。所以盡管該賦有著一定程度的凄清衰颯的情調,某些議論也不甚正確,但其主流是作者正視現實人生的積極態度。
《秋聲賦》的藝術性歷來為人所交口贊譽。
該賦先從秋夜讀書忽聽異聲寫起,然后通過一系列比喻,對這種聲音作了生動的描繪。再由主仆間“此何聲也”的問答引出作者的感嘆:“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翻出“秋聲”二字點題,并領起下文。接著對變化多端的秋天的狀態,從色、容、氣、意、聲五個方面進行描繪。“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數句,通過自然界榮枯盛衰的對照,突出“山川寂寥”草木零落的景象是秋氣的余威造成的,這既是對上文的關合,又引起下文。繼而用刑官、兵象、五行、天文、音樂作比附,對秋天所形成的肅殺冷落氣象作進一步渲染。繼而又由草木過渡到人世,轉入賦的本意,感嘆人生的衰颯飄零,并指出這是憂勞所致,和秋聲無關。最后以“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收尾,有著一種余波悠悠、言盡旨遠的意味。全文以“聲”起,用“聲”結,將“聲”字作一篇之骨,貫通全文,如金線穿珠,連綴不散;又由聽秋聲到從各種角度用各種手法狀秋聲,再由狀秋聲寫秋景轉到寫人生感慨,如曲徑通幽,回環屈折,結構圓熟而靈動。
在寫法上,把寫景、議論、抒情融于一爐。作者善于觀察和捕捉自然景物的精妙之處,就物寫景細致生動,窮形盡相。如“初淅瀝以蕭颯”摹寫秋聲的一段,精描細繪,妙喻迭出,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具體可感。又用筆參差多變,富有層次,寫“聲”由小到大,由遠及近,而所作渲染和比喻,不論是風雨聲,波濤聲,還是金屬碰撞聲,兵馬夜行聲,都緊扣“夜”的時間特征和“聞”的聽覺特征,寫得精當熨貼,一絲不茍。又如“蓋夫秋之為狀也”敘寫秋天景狀的一段,也繪聲繪色,真切傳神。如果說前一段是用具體的比喻狀物,那么這一段就主要以抽象的概括來寫景,由于精確地抓住了事物的本質特征,并從多方面來摹寫,所以同樣把變態百端的蕭瑟秋景寫得昭然可見。該賦還有議論化的特點,在比附說明肅殺秋景和感慨人世兩大段議論中,或者引經據典,或者巧妙聯想,或者對比觀照,寫得警策雋永,表現出一定的哲理。而這些寫景、議論,又和帶有悲涼意味的感慨渾然一體,融和了嘆老嗟卑中流露出的對人生執著的深沉感情,具有事、理、情兼勝的特色。
這篇賦鋪張揚厲,著意渲染,描摹秋色也好,形容秋景也好,都是從各個側面,不同方位,竭力鋪陳,盡情揮灑,寫得筆酣墨飽,恣肆淋漓。語言上,則詞彩贍富,用筆華茂,如“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滲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用語精美,很有文彩。它還適當運用駢偶句式,如“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等都是,形式整齊,音韻和諧。這些都保持了賦的某些長處。另一方面,該賦又吸取古文運動的成果,主要用散文來寫,句式長短參差,自由揮灑,且不避虛詞,“之”、“乎”、“者”、“也”、“而”、“哉”、“蓋夫”等都用,全篇不是押韻到底,而是間或用韻,語言又有委婉平順、精煉曉暢的一面,從而打破了駢賦、律賦的凝固格式,做到了或奇或偶,韻散相間,文質兼備,既有整齊美和音樂性,讀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又具參差美和流轉性,寫得如行云流水通暢自如,開創了文賦的新傳統。
上一篇:杜甫詩《秋興八首;其二;其三;其四;其五;其六;其七;其八》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詩歌·陸游詩《秋夜將曉出籬汀迎涼有感》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