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看春盡此江濆,花自飄零日自曛。
空有慈悲隨物念,已無蹤跡在人群。
迎秋日色檐前見,入夜經(jīng)聲竹外聞。
笑指白蓮心自得,世間煩惱是浮云。
詩中原有自注: “師不下寺已五年”,這位神亮大師修行之志可謂堅矣。詩的開篇即從“五年”落筆。“五看春盡此江濆,花自飄零日自曛。”站在江邊,看著春水泛濫,已經(jīng)五度春秋了。在這五年里,花開花落,烏沉兔升,時間的流逝,景物的變化,并沒有對神亮上人產(chǎn)生任何影響。“濆 (fen)”,沿河的高地。“曛(xun)”,日落時的余光。這里說的雖然是自然景物,但對人的心靈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春”,對常人可引起激情的沖動,但對大師來說,春意已盡,心已寂然,他靜靜地站在江邊,冷眼旁觀著塵世的一切浮沉起伏、盛衰興亡。人世間所有的事物都是虛幻的,都會被時間所摧毀,春花會凋零,春日會西斜,唯有大師的清凈本心是永恒不變的。“空有慈悲隨物念,已無蹤跡在人群”,這一聯(lián)仍是扣住“五年不下寺”來寫。“慈悲”,慈愛和悲憫,《大智度論》說: “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師對一切眾生、世間萬物都是慈悲為懷,只是萬物生滅皆有份定,其大慈大悲只能是 “空隨物念”了。正如王維《燕子龕禪師》詩所說:“救世多慈悲,即心無行作”,追求自心的平靜,自然是 “無行作”。大師足不下寺,“已無蹤跡在人群”,他的慈悲,是通過自持修戒來體現(xiàn)的。“迎秋日色檐前見,入夜經(jīng)聲竹外聞”,形象地再現(xiàn)了其“心凈”的境界。寺院是幽靜的,江水澄凈,落紅無聲,兼有竹林隔徑,蓮池泛波。這幽靜,恰恰是大師本心的外現(xiàn)。時已夏末,故稱“迎秋日色”。“檐前見”,可見大師是身處禪房之中。入夜了,那清亮幽遠(yuǎn)的誦經(jīng)之聲隔著竹林傳出,在夜空中久久地回蕩。倘若我們將這兩句與首聯(lián)合看,就會發(fā)現(xiàn)詩人用筆的巧妙。春日已盡,眼下正是夏末,但詩人為何不直寫夏天,而稱“迎秋日色”呢?想來是由于夏日過于熱烈,而秋天則給人以平靜、莊肅之感,正足以作為大師心境的寫照,因此盡量避開“夏日”等字樣。若問大師何以能做到“心凈”?“笑指白蓮心自得,世間煩惱是浮云。”這里的白蓮,既是夏令的實景,更是精神的象征。《維摩詰經(jīng)》中說:“欲得凈土,但凈其心,隨其心凈,即得土凈。”在佛學(xué)中,蓮花是人們往生彌陀凈土的托胎之處,故常以蓮代指凈土。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清凈的象征。寺院中,佛像多以蓮花為座,就是這個緣故。大師“笑指白蓮”,指的也許是池中白蓮,也許是佛象之蓮座,這一指之間,表示大師的真如本心猶如蓮花一般清凈無染。而人世間的煩惱,不過是籠罩在真如本心之上的浮云,拂去浮云,即可現(xiàn)出人的本性。“但無妄想,性自清靜”,只須修持 “本心”,便可成佛了。
晚唐時,佛子大都追求適意,對什么坐禪、念佛、苦行,都不看重,而神亮大師依然能夠排除干擾,堅持修行,晨鐘暮鼓,誦經(jīng)念佛,“五年不下寺”,實在是難能可貴。因此,詩人在字里行間對這位上人表示了極大的敬意。
上一篇:禪詩《贈大禪寺昉上人》原文|賞析
下一篇:禪詩《贈宣州靈源寺仲浚公》原文|賞析